魏侍郎净心阁

伟哉广大寂灭心,譬如虚空不分别。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庄严广大寂灭心,为诸来者作饶益。

形式: 古风

翻译

伟大的寂灭之心无比广大,就像虚空一般没有分别。
试图用心灵追求纯净反而会沾染杂质,更何况与佛国相比?
就像梦中的景象,虽然看见但无法触及。
如此透彻理解,毫无疑惑,纯净的心意清晰展现。
这种道理难以衡量,超越了所有色相和言语表达。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佛、菩萨和声闻弟子们。
所有有情众生,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完全理解了实相。
赞美这独特非凡的人,他仅凭这座阁楼阐述这个道理。
阐述完毕后,他随缘而息,如同梦境无异。
我用父母给予的口舌,讲述这至高无上的佛法。
以此庄严广大寂灭之心,为后来者带来益处。

注释

寂灭心:指心灵达到空灵、无欲的状态。
虚空:象征无边无际、无差别对待。
拟心:试图用心灵或思维。
净:纯净,无杂念。
声闻:佛教中指听闻佛陀教法并修行的人。
含识:含有意识的生命。
平等:在真理面前没有高低之分。
伽陀:梵语,指佛教经文。

鉴赏

这首诗名为《魏侍郎净心阁》,作者为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诗中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广大寂灭心"的概念,将其比喻为空间中的虚空,既无分别又无所不容。诗人强调,试图通过比较或设定目标去净化心灵反而会引入杂质,连佛土也无法超越这种心境的纯净。接着,他将这种境界比作梦境中的景象,虽然可见却不可执着。

诗人进一步阐述,要通达这种"净心"的真谛,需要超越言语和色相的束缚,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保持平等而真实的理解。无论是佛、菩萨还是声闻众,以及所有有情众生,皆应如此明了。诗中赞美了能深刻领悟并以此教导他人的"奇特过量人",他们在净心阁中传播这一智慧,其效果如同梦幻般无差。

最后,诗人以谦逊的态度,用父母赋予的口舌,宣讲这无上的佛法,旨在庄严和启发人们的寂灭之心,使其成为后来者的有益指引。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禅宗对内心世界的独特洞察和教化精神。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又同尘庵

尘无自性,揽真成立。拟和其光,同亦俱失。

外既匪宽,内亦不窒。是义非虚,亦复非实。

庵中主人,如玉处石。作如是观,千载一息。

形式: 四言诗

用宣禅人求赞

宣传吾真,吾为宣说。眨上眉毛,大巧若拙。

形式: 押[屑]韵

白云端和尚赞二首(其二)

饥餐渴饮,闲坐困眠。赤手杀人,血溅梵天。

形式: 押[先]韵

白云端和尚赞二首(其一)

少处更减,多处又添。达磨不会,却反西天。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