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直舍对客

鸟声落檐间,竹色在户外。

解屦置几前,放杖当椅背。

默然仰栋时,往与古初会。

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

尚因呼乃觉,笑自谢顽昧。

知非慕蘧子,事去等蜩蜕。

一生所未免,饮食与眠睡。

所以更颓然,可乐本非内。

有心欲何用,桥起则形累。

赖客同门生,旷荡乃不愧。

形式: 古风

翻译

鸟鸣声落在屋檐间,翠竹之色映照户外。
脱下鞋子放在桌前,手杖倚靠在椅背。
默默仰望屋顶时,仿佛与古代初遇。
有时对客人提问,十个问题也答不上一两个。
直到被呼唤才回神,笑着自谦愚钝无知。
并非羡慕蘧伯玉的明智,如同蝉蜕去外壳般看待世事变迁。
一生中无法避免的,不过是饮食和睡眠。
因此更加坦然,快乐本不在内心。
有心追求何用,欲望如桥般束缚形体。
幸亏有朋友如门生,心境开阔无愧于天地。

注释

檐间:屋檐处。
竹色:竹子的绿色。
屦:草鞋。
几前:桌子前面。
杖:手杖。
默然:静静地。
古初:古代之初。
遗坐客:忘记招待客人。
顽昧:愚钝无知。
蘧子: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贤人。
蜩蜕:蝉蜕皮,比喻世事变化。
饮食:日常生活中的吃喝。
颓然:松弛、放松的样子。
内:内心深处。
桥起:欲望像桥一样升起。
形累:身心受到束缚。
门生:弟子或亲近的学生。
旷荡:豁达开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京学直舍中的闲适生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与客人的交流,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首句“鸟声落檐间,竹色在户外”以鸟鸣和翠竹之景,渲染出清幽的环境。接下来,“解屦置几前,放杖当椅背”,诗人脱鞋置几,倚杖而坐,流露出闲散的姿态。

“默然仰栋时,往与古初会”表达诗人沉浸在沉思中,仿佛与古代哲人对话,体现出对历史和智慧的敬仰。“有时遗坐客,十问不一对”,他甚至忘记与客交谈,反映出内心的专注与忘我。意识到这一点后,他自嘲“笑自谢顽昧”,表示对自己的疏忽感到歉意。

诗人进一步表明,他并不羡慕蘧伯玉那样的急流勇退,而是认识到生活的真谛在于平凡琐事,如饮食和睡眠。“所以更颓然,可乐本非内”,他选择坦然接受这些,享受简单的生活乐趣。最后两句“有心欲何用,桥起则形累”,揭示出内心的解脱,明白过多的欲望只会带来束缚,与客人共处的无拘无束让他感到自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以及与朋友相处的真挚情感。

收录诗词(815)

晁补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字:无咎
  • 号:归来子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
  • 生卒年: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

相关古诗词

戊子六月十三日曝书得史院赐笔感怀

君王孝悌纂修意,丞相忠良典领宜。

却恨身为周柱史,不令人识汉官仪。

当年请郡新进笑,今日曝书陈迹迷。

犹有院中宣赐笔,不妨林下醉题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永嘉县君赴颍昌杜丈之丧送至鹿邑境上赠别

二十年糠秕,相从无腼颜。

尊公抱至痛,白玉掩深菅。

送子三百里,西风涕汍澜。

邻丧罢相舂,况我五服间。

怜子一女子,忘身赴忧患。

但恨莫攀輀,贱生守微官。

勿为掺执悲,我居不求安。

送死当大事,丈夫良独难。

形式: 古风

玉溪归逢甥李相如汴中

蛮乡俟天形,畏蠚复惮暑。

梦甥来万里,竹响风动宇。

如今真似梦,相对别恨吐。

平生窘执辔,白面力如虎。

谁令斗指日,江使堕渔罟。

桃僵李为仆,遗佩满江渚。

常忧抱石死,无复脚踏土。

那知徼时愿,起废遇明主。

旷调已远迹,未用矜杜举。

但忧世议隘,亡弓不亡楚。

吾甥学孔子,况乃父母鲁。

如闻四门辟,未信溯洄沮。

上书闵魃旱,膏以神灵雨。

北海自有人,高丘岂无女。

尔壮观尔能,吾归固吾所。

期甥二儿上,馀子不足数。

何以喻吾心,酌此湘吴醑。

形式: 古风

用文潜馆中韵赠蔡学正天启

蔡侯饱学囷千釜,濯足清江起南土。

立谈颇似燕客豪,快夺范雎如坠雨。

东城禽羽未足言,柏直何为口方乳。

蒋侯山中伴香火,三年不厌长斋苦。

平生傀落有谁同,要得张侯三日语。

昼闲那自运甓忙,时清不用闻鸡舞。

桓荣欢喜见车马,书册辛勤立门户。

自当食肉似班超,猛虎何尝窥案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