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讲堂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文公(指孔明)已经无法相见,只留下让蜀地人传颂的故事。
他授课的讲席何时停下的呢?那高高的台阁难道还能完好如初吗?
纪念他的丰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沉寂在无边的时间长河中,无人知晓岁月的流逝。

注释

文公: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因其谥号为'忠武', 又称孔明。
蜀人:蜀地的人民,这里特指诸葛亮治理过的四川地区的人们。
传:传颂,流传。
讲席:讲学的座位,这里代指诸葛亮传授知识或政策的地方。
散:停止,结束。
高台:高大的楼台,可能指代诸葛亮生前的办公或讲学地点,如蜀汉的宫殿、祠庙等。
岂复全:哪里还能保持完整。
丰碑:高大的石碑,用来纪念伟大人物。
文字灭:碑文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冥漠:幽暗深远,形容时间久远,难以追溯。
不知年: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名为《文公讲堂》。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怀念和反思。

“文公不可见,空使蜀人传。”这里的“文公”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学者或官员,其名字已不为后世所知,但其事迹仍然被四川(古称蜀地)的人们传颂。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过去文化名人的敬仰,以及他们遗产的无常。

“讲席何时散,高台岂复全。”讲席指的是古代学者讲授经典的地方,这里已经空旷无人,所谓的“高台”可能是指讲堂或其他建筑物。诗人在问,当初那些宏伟的建筑和文化盛会何时能再次完整地呈现出来。

“丰碑文字灭,冥漠不知年。”丰碑通常指的是记录历史事件或人物功绩的石碑,但现在这些碑上的文字已经被时间磨灭,不复存在。诗人感慨于历史的消逝和遗忘,没有人能知道那些事件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整体而言,这几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面对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和沉思。岑参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勾勒出了一幅历代文人的哀叹画卷,让读者在沉浸于诗句中,能够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与情感交流。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形式: 古风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形式: 古风

韦员外家花树歌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埽。

君家兄弟不可当,列卿御史尚书郎。

朝回花底恒会客,花扑玉缸春酒香。

形式: 古风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