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放眼望去,晴朗的江河平原如同展开的画卷,土地从桃花塞一直延伸到蒲城。
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立在清澈的水中,原野上的人们在夕阳下辛勤劳作。
远去的大雁消失在天边的地平线,孤独的云朵在纯净的天空中生成。
乘坐马车的人整天也不回头,他对楚水吴山的眷恋之情无边无际。

注释

极目:尽眼力所及,远望。
桃塞:指桃花盛开的地方,代指美丽的边塞。
蒲城:地名,这里泛指远方的城镇。
滩头:沙滩边缘。
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原上人:原野上的人,农民。
落照:夕阳的余晖。
去雁:离群远飞的大雁。
天际:天边。
孤云:单独的云彩,象征孤独。
冯轩:乘坐马车的人,或指旅人。
楚水吴山:泛指江南的山水,楚和吴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开篇两句“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通过“极目”一词,表达了作者远眺的视角,将眼前的景色比作展开的画屏,从而突出了景致的壮丽与美好。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地理位置的变化(从桃塞到蒲城)描绘得如同一幅连续不断的山水画。

接下来的两句“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则转换了场景,从高远的观察角度转到了具体的生活细节。诗中提到的“滩头鹭”通常指的是站在水边的鹭鸶,它们静立在清澈的溪流旁,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原上人侵落照耕”则描绘了农民在夕阳下继续劳作的情景,突出了农业社会的勤劳与丰收。

诗歌的后半部分“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深厚的情感。飞鸟远去,天际相接;白云朵朵,清新脱俗,这些意象都表达了一种超脱与纯净。而“冯轩尽日不回首”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往昔的眷恋和对历史文化的无限情怀。最后,“楚水吴山无限情”一句,则是诗人心中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留恋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历史韵味的画面。

收录诗词(374)

韦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 字:端己
  • 籍贯: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 生卒年:约836年- 约910年

相关古诗词

题颍源庙

曾是巢由栖隐地,百川唯说颍源清。

微波乍向云根吐,去浪遥冲雪嶂横。

万木倚檐疏干直,群峰当户晓岚晴。

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裴端公郊居

暂随红旆佐藩方,高迹终期卧故乡。

已近水声开涧户,更侵山色架书堂。

蒲生岸脚青刀利,柳拂波心绿带长。

莫夺野人樵牧兴,白云不识绣衣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云阳裴明府

南北三年一解携,海为深谷岸为蹊。

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

暴客至今犹战鹤,故人何处尚驱鸡。

归来能作烟波伴,我有鱼舟在五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赠边将

昔因征远向金微,马出榆关一鸟飞。

万里只携孤剑去,十年空逐塞鸿归。

手招都护新降虏,身著文皇旧赐衣。

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