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

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月亮升起首先照亮了山头,微风渐起先在水面荡漾。
就像早来的蝉鸣,先钻进了悠闲人的耳朵。
一听蝉鸣愁绪纠结,再听使思乡之情涌起。
在渭水边听到的新蝉鸣声,听起来与以往的多么相像。
简陋的屋门下有谁倾听,傍晚时分,只有槐花飘香陪伴。

注释

月出:月亮升起。
先照山:首先照亮山峰。
风生:微风渐起。
先动水:先在水面上泛起波纹。
早蝉声:初夏时蝉的鸣叫声。
闲人:悠闲或无事之人。
愁意结:愁绪纠结在一起。
乡心起:思乡之情涌现。
渭上:渭水边。
浑相似:几乎相同。
衡门:简陋的屋门,代指贫寒的生活。
槐花里:槐花盛开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并通过对早蝉鸣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开篇“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两句,勾勒出了一个静谧而又生机的夜晚环境,月光首先洒在山上,微风引起水面涟漪,营造了一种宁静与和谐共存的氛围。

接着,“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早蝉的鸣叫比作是最先进入闲适之人的耳中,这里“闲人”的设定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感受。早蝉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夏季的到来,它的声音也往往被赋予了乡愁和诗意。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早蝉鸣声的感受。一旦听到这种声音,便引发了深切的忧思和对家乡的怀念。这种情感的转换,是因为早蝉声在诗人心中与故土的记忆紧密相连。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一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再次强调了早蝉鸣声给诗人带来的乡愁。这里提到的“渭上”,可能是指作者曾到访或居住的地方,而“新蝉声”的描述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

最后,“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两句,诗人似乎在寻找能理解他这种乡愁的人。这里的“衡门”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而“日暮槐花里”则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槐花飘香的画面。诗人似乎在问,是否有人能在这个时候和场合,与他一起聆听早蝉的声音,从而共鸣。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曲生访宿

西斋寂已暮,叩门声樀樀。

知是君宿来,自拂尘埃席。

村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

贫静似僧居,竹林依四壁。

厨灯斜影出,檐雨馀声滴。

不是爱閒人,肯来同此夕。

形式: 古风

曲江早春

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

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曲江早秋

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独信马蹄行,曲江池四畔。

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

方喜炎燠销,复嗟时节换。

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

人寿七十稀,七十新过半。

且当对酒笑,勿起临风叹。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曲江感秋

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

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

闇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