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天阴

江海积阴地,浮云朝莫生。

秋来不为雨,庭户含孤清。

南方八九月,残暑尚未平。

大火正西流,乃得逃炎蒸。

衰柳弄金飙,幽蝉咽复鸣。

渐欣泉石趣,已厌葛衣轻。

夙昔抱幽志,何心守硁硁。

已能闭诸外,无忧人事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末尾,天气由热转凉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内心情感的微妙波动。

首句“江海积阴地,浮云朝莫生”,描绘了江海之地因积聚阴云而显得沉闷,晨间与傍晚时分云层的生成,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接着,“秋来不为雨,庭户含孤清”两句,点明虽然秋天已至,但并未带来雨水,庭院门户中弥漫着一种孤独的清冷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寂寥感。

“南方八九月,残暑尚未平”,描述了南方地区在八九月份仍残留着暑气未消,与北方的秋意渐浓形成对比。“大火正西流,乃得逃炎蒸”则借用了星象的变化,说明随着夏夜星象的转移,炎热的夏季终于得以缓解。

“衰柳弄金飙,幽蝉咽复鸣”描绘了秋季的景象,衰败的柳树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替;而蝉声虽仍在,却显得低沉而断续,增添了秋日的萧瑟感。“渐欣泉石趣,已厌葛衣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对夏季衣物的轻薄感到厌倦,反映出对清凉秋风的期待。

最后,“夙昔抱幽志,何心守硁硁”表明诗人早有隐居避世的心愿,但为何还要坚守世俗的规则和束缚呢?这句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思考。“已能闭诸外,无忧人事萦”则是诗人决心隔绝外界的纷扰,不再为俗事所累,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和个人心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将去钱塘望乌峰有感

海燕谢故巢,明年复来栖。

游人去故里,飘飘困东西。

三年岂云远,往往遂乖睽。

犹如水中木,那得有定稽。

青山为无聊,野水含悽悽。

人生百年乐,中复失故蹊。

悲歌夜半清,收泪不可啼。

深愧社中翁,生死守一溪。

无荣安得辱,万事皆可齐。

吾性乐幽闲,未遂亲锄犁。

为约平生游,终不为世迷。

箕颍有夙心,老将守田畦。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送荣叔归萧山

畴昔来会稽,浮舟出江堤。

苍茫望津道,隐隐辟招提。

虚气发峻岭,疑有至人栖。

龙象兹拥卫,群木皆萋萋。

吾家浮屠老,早岁离烦迷。

持律破三业,悟道臻渊倪。

法网覆众生,一念绝町畦。

戒刀割大荤,水陆无象犀。

凡物有极势,固难叙阶梯。

兀然被衣裓,谁能判金泥。

六时宣法音,万生荷提携。

愚人本无识,有识自难稽。

如我解所说,安可议东西。

稽首送归驭,信美旧山蹊。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留题荣师妙胜斋

万生托钧播,美好皆因人。

公能以妙胜,有趣即为真。

俨雅翠山耸,参差芳草新。

欲知闲客意,亦以胜吾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寄昭庆阇黎

二年客江汉,不知春与秋。

东来望吴越,历记昔时游。

萧山江水西,万屋白云迷。

地势既洒落,家家临水堤。

中有一大士,法与天台齐。

至行通神明,多果无阶梯。

吾昔屡入室,遂能离筌蹄。

谁言似金粟,真已谢荆溪。

悯悯强冠带,悠悠恨乖暌。

仍作赵魏行,何年造幽栖。

临风一问讯,深已愧提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