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
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
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
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深宁静的山中寺庙景象。"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两句勾勒出一条被青苔覆盖的小路,这条小路蜿蜒曲折,就像是在某个隐秘之地绵延开去,而那金碧辉煌的栏杆上却盛开着竹叶,显得分外生机。
接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两句则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自然与静谧交织的场景。流水远去,与山色的边缘相互辉映,而那清脆的猿啼声,不仅增添了一份野趣,更让人感觉到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还是一种听觉上的震撼。
"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两句中,诗人借用了历史的长河,将六朝时期的明月与唐代的三楚之地相联系,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缅怀,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永恒不朽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孤寂之情。
最后"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两句则是诗人对寺庙中僧侣生活的一种理解和向往。"达理"指的是达到一种悟道的境界,而"尽惆怅"则表明了这种悟道并非易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行与思考。而"僧闲应得话天台"则是说僧侣在寺庙中通过禅定和冥想,可以达到一种超脱尘世、交流天机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更透露出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与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
不详
吟魂不复游,台亦似荒丘。
一径草中出,长江天外流。
暝烟寒鸟集,残月夜虫愁。
愿得生禾黍,锄平恨即休。
岂得恋樵渔,全家湖畔居。
远无潮客信,闲寄岳僧书。
野白梅繁后,山明雨散初。
逍遥向云水,莫与宦情疏。
自说年深别石桥,遍游灵迹熟南朝。
已知世路皆虚幻,不觉空门是寂寥。
沧海附船浮浪久,碧山寻塔上云遥。
如今竹院藏衰老,一点寒灯弟子烧。
将军誇胆气,功在杀人多。
对酒擎钟饮,临风拔剑歌。
翻师平碎叶,掠地取交河。
应笑孔门客,年年羡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