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元代诗人行端所作,名为《次晦机和尚韵送悟上人归径山》。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悟上人与晦机和尚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悟上人归返径山的情景。
首句“瓦缶固已无黄钟,雪曲岂混巴歌中”以比喻手法,将悟上人的修为比作“黄钟”,而晦机和尚的教诲则比作“巴歌”,形象地表达了悟上人超越世俗、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接着,“石房巉岩自丘壑,兀坐赢得閒观空”描绘了悟上人修行之地的清幽与孤独,通过“兀坐”和“閒观空”的描述,展现了悟上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上人何从悟玄旨,了知是法非文字”进一步揭示了悟上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他不仅领悟了佛法的真谛,更认识到佛法并非仅限于文字,而是深藏于心,需用心去体会。
“高高解穷千仞巅,深深能极九渊底”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悟上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仿佛能够洞察宇宙的奥秘,达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岁晚相看正摇落,此身勿讶无锥卓”在岁末之时,悟上人与晦机和尚相视而笑,面对自然界的凋零,悟上人内心却如磐石般坚定,不为外界所动。
最后,“归去凌霄古寺间,且听松风撼乔岳”描绘了悟上人归返径山的情景,他将前往那座古老的寺庙,继续他的修行之路,同时,他将聆听松风的吟唱,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悟上人修行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其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悟上人高尚人格的赞美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