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日日听歌谣,区中尽祝尧。
虫蝗初不害,夷狄近全销。
史笔惟书瑞,天台绝见妖。
因令匹夫志,转欲事清朝。
这是一首描绘太平盛世的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诗人通过“日日听歌谣”开篇,便展现了一种和谐而安宁的社会景象,人们每天都能听到欢乐的歌声,这在古代文学中通常象征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接下来的“区中尽祝尧”,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这里的“祝尧”意指人们在社区中集会庆祝,祈求上天赐福,这种场景常见于古代农历新年或节令之际,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愿。
而“虫蝗初不害,夷狄近全销”则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边塞安宁的画面。虫兽不为害,边疆民族也和谐相处,没有战争和侵扰,这在古代文学中是理想化的描述,象征着中央王朝的强大与统治之稳固。
“史笔惟书瑞”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这些太平盛世能够被历史所记载。这里的“史笔”指的是编写历史的书写工具,“惟书瑞”则意味着只记录美好的祥瑞之事,这反映出诗人对未来历史评价的期望。
紧接着的“天台绝见妖”可能是指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连妖魔鬼怪都不再出现,更不用说其他的灾难和异变。这里的“天台”可能是指一处高洁之地,或象征着最高权威所在地,“绝见妖”则强调了这种世界的纯净无邪。
最后两句“因令匹夫志,转欲事清朝”,诗人表达了普通百姓(匹夫)在这样的环境中都能产生高尚的情操,而愿意去追求更为清明与正直的事业。这里的“清朝”可能并不特指某个朝代,而是泛指一个政治清廉、光明正大的时代。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和赞美,以及对历史记载中美好事迹的期待。
不详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品物尽昭苏,神功复帝谟。
他时应有寿,当代且无虞。
赐历通遐俗,移关入半胡。
鹪鹩一何幸,于此寄微躯。
无战复无私,尧时即此时。
焚香临极早,待月卷帘迟。
端拱乾坤内,何言黈纩垂。
君看圣明验,只此是神龟。
旭日上清穹,明堂坐圣聪。
衣裳承瑞气,冠冕盖重瞳。
花木经宵露,旌旗入仗风。
何期于此地,见说是神工。
五帝三皇主,萧曹魏邴臣。
文章惟返朴,戈甲尽生尘。
谏纸应无用,朝纲自有伦。
升平不可记,所见是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