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并叙(其一)

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

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

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

炯然肝肺间,已作冰玉光。

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

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在梦境中度过了五年时光,醒来时两鬓已斑白如霜。
踏着满身尘土归来,每一步都迈向漪澜堂的清凉。
低头可见松桂树的倒影,抬头仰望鸿雁翱翔天际。
心中的光明如冰似玉,清澈透明。
虚无之中却有色彩,清静之中自然生出香气。
我将再次步入俗世,但内心永远忘记尘世的纷扰。

注释

五年:五年的时间。
觉来:醒来后。
双鬓:两鬓。
苍:斑白。
尘土足:满身尘土。
漪澜堂:形容清凉之地。
俯窥:低头看。
仰见:抬头看见。
炯然:明亮的样子。
冰玉光:如冰似玉的光芒。
虚明:空灵明亮。
色:色彩。
清净:清静。
香:香气。
世俗:世俗生活。
永与世俗忘:永远忘记尘世。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游惠山》。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和禅理悟境的诗篇。

“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两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时间流逝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诗人在梦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五年,而当从梦中醒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斑白,这是对人生易逝和衰老的深刻描绘。

“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则表达诗人对于尘世的超脱与出离之意。诗人不愿再沉迷于俗世的烦恼,而是希望能够一脚踏入那清净无染的禅堂,寻求心灵的澄明。

“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展现了诗人追求超然物外的心境。低头看那些古老的松树和桂树,它们的影子静谧而深远;抬头望,那些高飞的鸿鹄似乎在天地间自由翱翔,这是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也是对心灵解脱的向往。

“炯然肝肺间,已作冰玉光”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清澈与纯净。这里的“炯然”形容的是一种明亮而又坚定不移的心境,“已作冰玉光”则是说这种心境已经达到像冰一样清洁、像玉一样温润的地步。

“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禅理的深刻领悟。在空灵澄明之中,虽然没有形象之物,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世间尘埃的纯洁与美好,这种美好是自然而然地生成,不需外在修饰。

“还从世俗去,永与世俗忘”则是诗人对于尘世的最终态度。诗人希望能够彻底地离开那些世俗的羁绊,与世间的一切烦恼永远告别。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澄明与自由的渴望。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游惠山,并叙(其二)

薄云不遮山,疏雨不湿人。

萧萧松径滑,策策芒鞋新。

嘉我二三子,皎然无淄磷。

胜游岂殊昔,清句仍绝尘。

吊古泣旧史,疾谗歌《小旻》。

哀哉扶风子,难与巢、许邻。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游惠山,并叙(其三)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形式: 古风

赠惠山僧惠表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攲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赠钱道人

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

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

当时一快意,事过有馀怍。

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

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

静观殊可喜,脚浅犹容却。

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

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药。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