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梅圣俞送尹郎中监舒川灵仙观

真人西度关,乃祖独知之。

强著五千言,竦身弃喧卑。

灵光无时没,人世自超忽。

上下千岁间,裔孙亦清出。

论兵复击剑,远与道同符。

功名不如意,白发笑桑榆。

藏书天禄阁,卜居天柱山。

此职无吏责,去去何时还。

山中醉白云,山下弄流水。

吾已了损益,未知生死耳。

聊登千仞巅,下视寰中尘。

更因长风来,挥手谢世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远离尘嚣,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描述这位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

首句“真人西度关,乃祖独知之”以“真人”比喻隐士,暗示其非凡的品质和独特的智慧。接着,“强著五千言,竦身弃喧卑”描绘了隐士通过阅读经典、修炼身心,最终选择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

“灵光无时没,人世自超忽”表达了隐士的精神光芒永不熄灭,即使在世俗眼中,他的存在也超越了平凡。接下来的“上下千岁间,裔孙亦清出”则强调了隐士的影响跨越时间,影响着后世子孙,使他们也能保持清高之气。

“论兵复击剑,远与道同符”表明隐士不仅在文武双修上有所造诣,其行为举止也与道家的哲学理念相契合。这反映了道家主张的和谐统一,即在军事策略和武艺上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功名不如意,白发笑桑榆”表达了隐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即使年华老去,仍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道家哲学中“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体现。

“藏书天禄阁,卜居天柱山”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藏书于天禄阁,居住在天柱山,这样的生活环境既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也象征着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职无吏责,去去何时还”表明隐士在山林之间过着无官无责的生活,自由自在,不知何时会离开。这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对道家“逍遥游”理想的追求。

最后,“山中醉白云,山下弄流水”描绘了隐士在山中与白云为伴,在山下与流水嬉戏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内心的宁静。

“吾已了损益,未知生死耳”表达了隐士对人生得失的洞察,虽然对生死之事尚存疑惑,但已经达到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聊登千仞巅,下视寰中尘”则展现了隐士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世间万物的广阔视野,进一步强调了他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认识。

“更因长风来,挥手谢世人”以长风为引,挥手告别世人,意味着隐士将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然之道,不再为外界所扰。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追求精神自由、顺应自然、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记所居草树

幽兰晚已秀,新竹直且疏。

朴樕亦巢禽,坳堂自容鱼。

长日肆炎赫,周轩正清虚。

适心不贵多,一亩觉有馀。

理会遣孤笑,兴来味群书。

彼何扰扰尔,我独欣欣欤。

人臣无怀安,吏治犹蘧芦。

幸及三年淹,庶几閒燕居。

形式: 古风

铜雀台瓦砚

当时鸳鸯梦,飞入魏宫来。

崇构灭馀香,碧瓦空在哉。

磨砻变新砚,洗刷涤故苔。

但取圭角全,何必琼与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树下二首(其一)

中庭两佳树,密叶如翠帷。

擢干一何高,铺阴被前墀。

清风自翩翻,正昼无炎曦。

拱揖在我前,我常往参之。

隐几旦复暮,卷书坐忘疲。

安知非华屋,聊以庇荫为。

瑶室陨帝辛,璧台丧周姬。

由来灭亡祸,不为草野施。

偃仰更何顾,欣欢方在兹。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树下二首(其二)

召公爱小棠,百岁俾勿拔。

仲尼憩大树,一宿辄已伐。

圣贤岂殊途,人事有穷达。

出处何可常,我身固微末。

上无燕伯遇,下无宋人孽。

从容圣贤间,得此亦已窃。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