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青山

曾诵先生感寓诗,如今似写我心悲。

西施贫处无盐笑,乌获饥来竖子期。

不士不农焉用彼,无齐无楚竟何之。

光阴未老人先老,荒草斜阳泣断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曾经吟咏先生寓意深远的诗篇,现在仿佛在描绘我心中的悲伤。
如同西施身处贫困时受到无盐女的嘲笑,强壮如乌获在饥饿时也期待着微小的帮助。
既不当士也不务农,那他何需存在?没有齐国楚国的归属,又能去向何方?
时间还未消逝,人却先衰老,荒草和斜阳下,断碑诉说着无尽的哀伤。

注释

曾:曾经。
诵:吟咏。
感寓诗:寓意深远的诗篇。
似:仿佛。
心悲:心中的悲伤。
西施:古代美女。
贫处:贫困时。
无盐:丑陋的女子代称。
乌获:古代大力士。
竖子:年轻人,这里指地位低微的人。
期:期待。
士:读书人。
农:农民。
焉用彼:何需存在。
齐:齐国。
楚:楚国。
何之:去向何处。
光阴:时间。
人先老:人先衰老。
荒草:荒芜的草丛。
斜阳:落日。
泣断碑:哭泣的断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应凤的《寄青山》。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曾诵先生感寓诗,如今似写我心悲。"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阅读古代贤者的诗篇,感受到了他们所表达的情感,这些情感与自己当前的心境不谋而合,都是对世事的无奈和悲凉。

"西施贫处无盐笑,乌获饥来竖子期。" 西施是春秋时期著名美女,常被用以形容女性之美丽,而在这里则是用以比喻诗人自己的困顿生活。乌获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鸟类,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贫穷和对食物的渴望。

"不士不农焉用彼,无齐无楚竟何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感到迷茫。如果既非读书人也非耕田者,那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如果没有国家可归,那么将何去何从?

"光阴未老人先老,荒草斜阳泣断碑。" 这两句则是对时光流逝和个人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感叹岁月不待人,即使天气还未至老境,人的精力却已渐渐消退。而荒凉的草地和斜阳下的断碑,更增添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的引用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0)

刘应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五云观

雨绝春风和,沉栖慕遐瞩。

野火开丛荆,遥岑路径熟。

极顶如掌平,群峰四环矗。

人言古观基,突兀此有屋。

半岭汲饷劳,跻攀怨僮仆。

一朝风霆怒,捲落置前麓。

至今五云宫,宛在平原曲。

年代远莫稽,儿童记樵牧。

每闻风雨时,钟声隐岩谷。

披寻杳无迹,灵境信非俗。

苔花蚀碎瓦,字迹不可读。

居人传神奇,客子骇心目。

振襟坐危磐,阆风想晞沐。

转石落悬岩,砰雷震山腹。

徘徊不能去,登览兴未足。

一笑下田家,题诗寄游躅。

形式: 古风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四)

身世总为闲伎俩,生前须了恶因缘。

把茅约子归云壑,品字柴头坐说禅。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二)

行脚从来笑赵州,草鞋踏破竟何求。

百千三昧无穷义,不出颐庵拄杖头。

形式: 偈颂 押[尤]韵

义上人归自武林戏作四偈(其三)

老去居然懒出门,故乡零落暗消魂。

岁寒道义唯松竹,伴我东溪沙水村。

形式: 偈颂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