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其三十五)

久厌无明树,方欣柰苑华。

始入香山路,仍逢火宅车。

慈父屡引接,幼子背恩赊。

虽悟危藤鼠,终悲在箧蛇。

鹿苑禅林茂,鹫岭动枝柯。

定华发智果,乘空具度河。

法雨时时落,香云片片多。

若为将羽化,来济在尘罗。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修行者对佛法的追求与理解,以及对世间苦难的深刻洞察。开篇“久厌无明树,方欣柰苑华”表达了诗人对无明(无知、迷惑)的厌倦和对佛法智慧的向往。接着,“始入香山路,仍逢火宅车”则以象征手法,描述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挑战,其中“香山”代表佛法的圣地,“火宅车”则是比喻世俗生活的烦恼与痛苦。

“慈父屡引接,幼子背恩赊”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慈父象征着佛祖或导师,幼子则代表弟子,背恩赊暗示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背离与挑战。接下来的“虽悟危藤鼠,终悲在箧蛇”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通过“危藤鼠”和“在箧蛇”的形象,表达了对内心恐惧和外界诱惑的警惕与反思。

“鹿苑禅林茂,鹫岭动枝柯”转而描绘了修行环境的美好与宁静,鹿苑象征着佛教的圣地,鹫岭则可能是对修行地的隐喻。接下来的“定华发智果,乘空具度河”表达了修行者通过冥想与智慧的积累,最终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超越。

“法雨时时落,香云片片多”描绘了佛法的滋润与传播,如同甘露般洒向众生,带来精神上的滋养。最后,“若为将羽化,来济在尘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修行成果的期待,希望自己的智慧与慈悲能够惠及更多人,帮助他们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走向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与比喻,展现了佛教修行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世间苦难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众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收录诗词(62)

道世(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六十二首(其三十六)

玄风冠西土,内范轶东矜。

大川开宝匣,福地下金绳。

绣松高可映,画栱氎相承。

日驭非难假,云师本易凭。

阳楼疑难燧,阴轩类凿冰。

迥题飞星没,长楣宿露凝。

旌门曙光转,辇道夕云蒸。

祇桓多灵物,竹园满休徵。

虚薄笔难纪,微驱窃自凌。

优游从可恃,恩荫永难胜。

形式: 偈颂 押[蒸]韵

颂六十二首(其三十七)

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

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

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

独超群圣上,合识普生恭。

砧碓击不碎,方知圣叵穷。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三十八)

法会设佳供,斋日感神灵。

普召无别请,客主发休祯。

凡圣俱晨往,灾难普安宁。

良由慈善力,翻恶就福城。

形式: 偈颂

颂六十二首(其三十九)

六情无福志,四摄启幽心。

俭约避人物,偃息慕山林。曲?停驺响,交枝落慢阴。

池台聚冻雪,檐牖参归禽。

石来无新故,峰形讵古今。

大车何杳杳,奔马送骎骎。

何以修六念,虔诚枉一音。

未泛慈舟宝,徒劳抒海深。

形式: 偈颂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