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其二)

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目■懒拭如松液,领发频抓似栗房。

林壑不嫌无用物,形骸难入少年场。

缘苔蹑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八条河流和三条山脉的道路遥远而迷茫,青翠山峦深处隐藏着白云缭绕的地方。
眼神疲惫懒得擦拭,像松树树脂般湿润,头颈间的毛发频繁抓挠,如同栗子壳一般粗糙。
树林山谷不嫌弃无用之物,但我的身体已不适合年轻人的热闹场所。
沿着苔藓攀爬,不知走了多远,穿着木屐的足迹在千里归途中显得沧桑。

注释

八水三川:形容众多的河流。
渺茫:辽阔而看不清楚。
翠微:青翠的山色。
白云乡:指隐居或仙境。
目■懒拭:眼睛懒得擦拭。
如松液:比喻泪水或眼液。
领发:脖子和头发。
栗房:栗子壳,比喻粗糙。
林壑:树林和山谷。
无用物:无用的东西,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
少年场:年轻人的社交场合。
缘苔蹑蔓:踩着苔藓攀爬。
知多少:不知道走了多远。
屐齿苍:木屐的齿已磨损,显出沧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自然风光图景。"八水三川路渺茫"展现了壮阔的山水之旅,给人以浩瀚无边之感。"翠微深处白云乡"则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那里有洁净如洗的白云,宛若仙境。

接下来的"目■懒拭如松液,领发频抓似栗房"描绘了诗人在这片仙境中自在悠然的情景。"目■懒拭"指的是诗人凝视山川,心旷神怡;"领发频抓"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随性而为,不受世俗羁绊。

"林壑不嫌无用物,形骸难入少年场"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深切情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林壑间虽有无用之物,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风景;而"形骸难入少年场"则表达了岁月不饶,身躯日渐衰老,难以回到青春时期的感慨。

最后两句"缘苔蹑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体验和对远方旅途的无限留恋。"缘苔蹑蔓"描绘了攀爬山巅,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景;"千里归来屐齿苍"则表达了诗人虽历经千里,但最终还是带着满头白发归来了,这也隐含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山水和诗人与自然的交融,抒写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对生命旅途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其一)

洛川秦野郁相望,风物山河旧帝乡。

涧底逢人问樵径,松间系马宿僧房。

恨无同好携三雅,共讲前闻醉百场。

历遍胜游翻怅望,日边回首远烟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复古小园书事

饱食复闲眠,风清雨霁天。

叶深时坠果,岸曲乍藏莲。

波面秋光净,林梢夕照鲜。

东家近亦富,满地布苔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赵子舆龙州吏隐堂

四望逶迤万叠山,微通云栈落尘寰。

谁知吏道自可隐,未必仙家有此闲。

酒熟何人能共醉,诗成无事复相关。

浮生适意即为乐,安用腰金鼎鼐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和吴朝议同年谢光与景仁同年见过

结绶东堂同发策,白头相值益相亲。

却思景祐无多日,共见元丰有几人。

天下高名归广受,古来交道重雷陈。

谢公身老才方壮,落笔成章字字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