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

高蹑已松颠,有松尚天际。

更上尽树松,四望天垂盖。

东南见大海,青浮寒日外。

征樯云外来,瞥目忽已逝。

老僧雪蒙顶,自言近百岁。

导余古洞游,人树身相挤。

蝠有赤如乌,花何香胜桂。

既出窈及平,遂疑阴得霁。

客言山中石,方罫列阵势。

南塘驻节地,风烈足百世。

遗篇世有传,胜图今谁继?

岩瀑古难平,晴明飞雨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瑞岩山的登山之旅,以及对山中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首先,诗人以“高蹑已松颠,有松尚天际”开篇,生动地描绘了登山时的壮丽景象,仿佛与天相接的松树,给人以极高的视觉冲击力。接着,“更上尽树松,四望天垂盖”,进一步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壮观景色,四周被苍茫的天空所包围,营造了一种开阔而神秘的氛围。

“东南见大海,青浮寒日外”,诗人从山顶眺望,海天一色,寒日映照在海面上,呈现出一片宁静而又深邃的景象。随后,“征樯云外来,瞥目忽已逝”,描述了远处船只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瞬间消失的情景,体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老僧雪蒙顶,自言近百岁”,诗人遇到了一位年迈的僧人,其形象与山中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几分禅意。接下来,“导余古洞游,人树身相挤”,诗人跟随僧人游览古老的洞穴,人与树紧密相连,仿佛置身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奇妙世界。

“蝠有赤如乌,花何香胜桂”,诗人对山中奇特的生物和芬芳的花朵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最后,“既出窈及平,遂疑阴得霁”,诗人从狭窄的山路走出,眼前豁然开朗,仿佛阴霾散去,心情也随之愉悦。

“客言山中石,方罫列阵势”,诗人听闻山中石头排列有序,如同阵列一般,暗示了自然界的规律与秩序。接着,“南塘驻节地,风烈足百世”,描述了山中一处名为南塘的地方,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与永恒。

“遗篇世有传,胜图今谁继?”诗人感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表达了对后人能否继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思考。最后,“岩瀑古难平,晴明飞雨籁”,诗人以岩瀑为喻,赞美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和谐,即使在晴朗的天气里,也能听到雨声般的美妙声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在瑞岩山的登山体验,以及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生命现象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175)

何振岱(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擅画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诗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

  • 号:心与
  • 籍贯: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 生卒年:1867~1952

相关古诗词

季冬廿三日致用堂梅花盛开,谢夫子召饮侍坐,即事十二韵

隆冬嘘阳和,嘉辰践良会。

梅花十三本,诸生八九辈。

仪瞻圣哲像,摩挲敦□器。

韩书展孤拓,朱注玩残字。

密薰多古香,默识欲神契。

少焉命殽核,山厨盛腊味。

美绝洪都酒,藉甚中丞菜。

盘匜寓文献,饮瞰□训诲。

夫子山斗姿,谭谐弥温蔼。

一座皆尽欢,小子尤烂醉。

堂前风煽春,帘外山横翠。

吟继衢樽图,关闽两盛事。

形式: 古风

先师逝未经年藏书尽散,偶过山庄感赋

聚书罕数世,贤者无如何。

惟有耽书人,名德长不磨。

吾师西游年,珍本穷搜罗。

辇载入燕京,秣刍数十□。

南归挟之俱,葺楼为书窠。

卷卷书丹墨,仰屋忘鬓皤。

当时一帙价,书贾求常苛。

得来尺寸积,散去烟云过。

吾犹及兹楼,檐牙披绿罗。

百厨幂翠阴,峙若山嵯峨。

徘徊侍坐处,流景嗟逝波。

平生无尽怀,追日思横戈。

著述岂本意,聊用平憾轲。

心传竟谁是,涕下余滂沱。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理安寺

碧藓作花依古岑,幽丛不雨湿凉襟。

微香冉冉经声肃,万绿冥冥鹤迹深。

绝壑天光时隐见,一山秋气各晴阴。

灵僧荷笠穿云去,黄叶千峰不可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理安寺泉

百壑竞成响,一潭私自澄。

萦苔下绝壁,小甃为幽亭。

声外尚含秋,意中欲无僧。

久坐闻香气,何必存禅名?

江湖流浊世,湍激何时平?

真当守此水,心根同孤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