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其三)

闻公有泊渚,不远在异林。

想胜辋川画,时作梁父吟。

绛帐岂陈迹,草堂向遗音。

朝市有真隐,入山无求深。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听说您在江边有个小码头,离树林不远。
猜想那美景如辋川画般,您时常吟咏《梁父吟》。
华丽的讲堂已成过往,草堂中仍回荡着您的声音。
尽管朝市中有真正的隐士,但您选择深入山中并非追求更深的隐秘。

注释

闻:听说。
公:您。
泊渚:江边小码头。
异林:远处的树林。
想:猜想。
辋川画:辋川的山水画(王维的居所)。
梁父吟:古诗篇名,此处可能指您的诗歌。
绛帐:华丽的讲堂(古代学府的代称)。
陈迹:过去的遗迹。
草堂:简陋的居所,此处指您的居处。
遗音:遗留的声音,可能指您的教诲或诗歌。
朝市:都市,朝廷。
真隐:真正的隐士。
求深:追求更深的隐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

“闻公有泊渚,不远在异林。”开篇即设定了一种空间关系,通过“闻”字传达了间接信息,既保留了神秘感,又表现出一种期待或寻觅的态度。这里的“公”很可能是指某位友人或知己,而“泊渚”则是一个静谧的水边停靠之所,与“异林”相呼应,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想胜辋川画,时作梁父吟。”诗人通过联想到古代名士的逸事和他们的文学创作,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这里的“胜辋川”指的是唐代画家韩干所绘马匹之美,而“梁父吟”则是对历史上梁溪父子的诗歌的称颂。这两处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古典文化的敬仰和自我情感的提升。

“绛帐岂陈迹,草堂向遗音。”这两句通过对实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世俗的情怀。“绛帐”和“草堂”都是古代隐士或文人居住的地方,这里被用来象征诗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陈迹”和“遗音”则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朝市有真隐,入山无求深。”最后两句诗,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朝市”象征着喧嚣与繁华,而“真隐”则指那些在世俗之外寻找内心平静和真实自我的人。同时,“入山无求深”也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精神追求的淡定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心灵自由的意境。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其二)

达人乐所乐,小智忧其忧。

平生见飞鸢,常忆马少游。

门前车骑喧,孰与园林幽。

虚舟苟欲去,鸥鹭犹当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过江陵和黄虚舟韵(其一)

诗从双井来,太史氏复作。

一苇天地旋,玄酒滋味薄。

有田付鸰原,比屋赖虎幄。

却笑草玄池,投阁嗟寂寞。

形式: 古风

过庐山

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人终眼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文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馀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祐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