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济源

元戎小队闲登临,悠悠旌旆穿山林。

太行南下路险涩,不惮著脚穷幽寻。

清源祭秩世所重,乔木掩映灵宫深。

是时方口雨初过,天风破晓开微阴。

入门为问庙见礼,白发黄冠通古今。

且言享诚非享物,那在与俗占浮沉。

鞠躬执简默有祷,脯酒纵薄神所歆。

几年愿违莫能遂,至此始得偿初心。

点检图经叹禹迹,山青水绿无知音。

竹根醉倒客星散,夜听波底蛟龙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俊民在济源的一次游览经历,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诗中以“元戎小队闲登临”开篇,描绘了一幅队伍悠闲登山的场景,随后通过“悠悠旌旆穿山林”进一步渲染了登山过程中的宁静与悠远。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太行山南下的险峻之路,但即使面对艰难,也愿意深入探索幽静之地。

进入济源后,诗人被清源祭祀的庄重仪式所吸引,感受到古木参天、灵宫深邃的氛围。雨后的清晨,天风拂面,微阴渐散,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神秘。诗人恭敬地询问庙宇的礼仪,并与庙内的长者交流,了解到真正的祭祀在于诚心而非物质的供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在庙内,诗人虔诚地祈祷,虽然供品简单,但内心充满敬意。他感叹多年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仿佛回到了初心。最后,诗人感慨于图经中记载的禹迹,山青水绿之间似乎缺少知音。夜晚,竹林中传来客人醉倒的声音,而波底的蛟龙之吟则成为夜色中独特的伴奏,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切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樊氏昆仲懒窠

君不见读书边,孝先谓。师可嘲,何典记。

又不见梁州阴子春,足不肯洗恐败事。

何须向人说道理,养得疏慵性如此。

摆手便行谁家子,嵩洛之间两居士。

未尝点检形骸外,挂角羚羊心已死。

问之非渔亦非樵,人言似痴还似高。

叔夜自知不堪七,以书遂绝平生交。

一官从此束高阁,赖是天教闲处著。

时人争赋懒窠诗,我羡懒窠诗不作。

形式: 古风

壬申岁旱官为设食以济饥民

千里地赤泽未沾,骄阳为沴烈火炎。

就中秦头晋尾旱魃所栖托,十室九室突不黔。

撑肠一饱岂易得,咀嚼草木如荠甜。

山川课云职不举,无乃风伯号令严。

民是天民天自恤,何时霹雳起龙潜。

形式: 古风 押[盐]韵

男扬洗儿

自惭无德为儿父,今朝把酒为儿寿。

为儿今赋洗儿诗,愿儿他日于儿厚。

我犹不恤况我后,委蜕自天汝非有。

速宜修德大吾门,无复心童年十九。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儿归来

儿归来,儿归来,百年郎罢恨,何日宁馨回。

东去但除严母墓,望思空筑茂陵台。

儿归来,儿归来,一声未尽一声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