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报秦

愚哉燕太子,受辱思报秦。

报秦在治国,治国须贤臣。

胡遣一刺客,强使入强邻。

强邻本虎狼,兵卫殿下陈。

仓猝效曹沫,约契谁肯遵。

即今匕首利,能中秦王身。

君亡嗣子立,缟素令重申。

愤兵六十万,飞过易水滨。

安见秦内乱,而得保燕云。

救亡反速死,报怨转怒人。

人谋舛如此,天道复何云。

荆轲死不惜,可惜樊将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燕太子丹报秦》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对燕太子丹为报秦仇而策划刺杀秦王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行为动机与结果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诗开篇以“愚哉燕太子”一句,对燕太子丹的决策提出质疑,暗示其行动可能过于鲁莽或不明智。接着,诗人指出太子丹的初衷是通过治理国家来实现报复,强调了贤臣的重要性。然而,太子丹派遣刺客的行为,却将问题推向了更为复杂的局面。

诗人通过“胡遣一刺客,强使入强邻”描绘了太子丹派遣刺客的行动,以及刺客面对强大敌人的处境。紧接着,“强邻本虎狼,兵卫殿下陈”形象地展示了秦的强大与戒备森严,预示了行动的艰难与危险。

“仓猝效曹沫,约契谁肯遵”一句,将太子丹的行动与春秋时期的曹沫相比较,暗示了行动的仓促与不确定性。诗人通过“即今匕首利,能中秦王身”表达了对刺客能力的信任,同时也预示了行动的高风险。

接下来,诗人转向太子丹之后的行动,描述了太子丹为继承人着想,以缟素重申报仇的决心。然而,“愤兵六十万,飞过易水滨”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太子丹决心之大,也暗示了行动可能带来的巨大代价和后果。

“安见秦内乱,而得保燕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太子丹策略的疑问,即在秦国内部可能出现混乱的情况下,是否真的能够保住燕国的领土。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件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救亡反速死,报怨转怒人”揭示了太子丹行动的最终结果,即虽然意图挽救国家,却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并激起了更多人的愤怒。这一句是对太子丹行为后果的深刻反思。

最后,“人谋舛如此,天道复何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行为与结果之间复杂关系的感慨,即人的计划往往与天意相悖。诗人通过“荆轲死不惜,可惜樊将军”这一句,表达了对荆轲牺牲的惋惜,同时也对樊将军的命运表示同情,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

综上所述,《燕太子丹报秦》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行为动机与结果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历史事件深刻意义的探索。

收录诗词(371)

张洵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范增

范增毒如蠍,其毒与常殊。

螫人入骨髓,百节为之枯。

鸿门毒一发,龙种几成俘。

咸阳毒再发,助羽肆焚屠。

所幸分羹事,亚父已去诸。

假令增在楚,其毒益难瘉。

不杀亦不纵,汉王将何如。

成楚事不足,败汉事有馀。

毒人终自毒,身死发背疽。

形式: 古风

韩信反汉

韩信反汉诛,千载多怜恕。

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

谁闻谁见之,而作造反据。

况乎居京师,兵权已尽去。

党羽结何人,兵械藏何处。

岂率数家僮,能将长安踞。

其实帝出征,设计事前豫。

特假吕雉手,宫门伏刀锯。

舍人外间告,萧相暗中助。

冤酷甚黔彭,我为呼天吁。

形式: 古风

功臣惨报

汉明两始祖,开创戮功臣。

鸟尽良弓藏,毋乃嫌不仁。

岂知为将者,无不多杀人。

昆冈炎炎火,玉石慨俱焚。

有时王师败,白骨撑黄尘。

愤兵扫贼穴,捷奏达枫宸。

一人享其名,万姓亡其身。

道家忌为将,炯戒宜懔遵。

嗟尔诸功臣,惨报岂无因。

安得下江南,人人如曹彬。

形式: 古风

秦始皇坑儒

报国在养士,忠臣出大儒。

读书真种子,忠孝两不渝。

惟有秦始皇,典籍付焚如。

忠孝种子绝,所用尽奸谀。

古今兴亡际,烈士多捐躯。

或则阖门殉,或则阖城墟。

自汉迄有明,大书不一书。

惟有赢秦季,殉国无一夫。

堂堂一统朝,视同越与胡。

为史册所羞,为开辟所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