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默诵中庸稍悟一书大旨喜而赋此

句习章燖几十年,其于统会每茫然。

一朝似得优游力,击节深叹圣嗣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学者吴与弼在枕上默诵《中庸》后有所感悟,表达对《中庸》大义的喜悦之情。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中庸》内容理解的艰难过程,以及最终领悟后的欣喜与赞叹。

首句“句习章燖几十年”,描述了作者长时间沉浸在《中庸》的学习与研究之中,但对其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的理解却始终感到迷茫。这里的“句习”指反复诵读,“章燖”可能是指深入研读或思考,整个句子表达了作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面临的挑战。

接着,“其于统会每茫然”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在理解《中庸》时的困惑,即难以将各个部分的内容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概念。这反映了《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其深奥的哲学思想和复杂的论述结构给读者带来的理解难度。

然而,转折点出现在第三句:“一朝似得优游力”。这里“一朝”意味着突然之间,作者似乎找到了一种流畅自如的理解方式,能够更加轻松地把握《中庸》的精髓。这种顿悟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在长期努力之后,终于突破了理解上的瓶颈,达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

最后一句“击节深叹圣嗣贤”,表达了作者对《中庸》中蕴含的圣人智慧和贤者的品质的深深敬仰。通过这次领悟,作者不仅对《中庸》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其背后所体现的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之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里的“圣嗣贤”可能指的是圣人的后代或贤能之人,强调了《中庸》对于培养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吴与弼在学习《中庸》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困惑与挣扎,到最终的豁然开朗与深刻感悟,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深刻内涵的追求和理解。

收录诗词(1489)

吴与弼(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至日感怀

屡醒长更梦,频添暮景愁。

盛时刚易失,多病苦难瘳。

长困荆榛境,终非鸾凤俦。

徘徊当令节,休复慨前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临流瞑目坐

物外元无我,閒中别有天。

临流时抱膝,此意向谁言。

形式: 五言绝句

寄叶郎中

洁居万事愧吾徒,十载猖狂一薄夫。

贫病不胜书课减,怠荒常是力行疏。

愁来无地堪容足,老去何时可复初。

忽辱高明千里念,题诗遥望独长吁。

形式: 七言律诗

枕上作

仁者无怨尤,节士多饥寒。

至理无定在,君子随时难。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