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待遇上的不满和自我价值的坚持。在这里,骥是好马的意思,"有骥在野"比喻自己虽然才能出众,却未被赏识。"百过不呻"则形象地描绘了即便遭受种种误解与不公,也从不诉说。接下来的"子不我良,岂无他人"表达了一种自信,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才能,但世上总有识才的人。
随后的"絷我于厩,乃不我驾"则通过对马匹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自己虽然被束缚,却从未真正得到施展的机会。"遇我不终,不如在野"则是说,与其在人世间遭受无尽的误解与挫折,还不如回到自由自在的自然状态。
最后两句"秃毛于霜,寄肉于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待命运的无奈,以及即便身处困境,也只能忍耐。"宁彼我伤"则是说,即使遭受外界的伤害,也不愿失去自我。"宁人不我顾, 无子我忘"则强调了,对于那些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的世界,诗人才不愿意记挂。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操,同时也透露出一股对于不被理解与赏识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