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居十首(其一)

世情何事日羁縻,做个船居任所之。

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缘疏拙分相宜。

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

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船居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首句“世情何事日羁縻”,表达了对世俗束缚的不满,暗示诗人追求自由的心境。接着,“做个船居任所之”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生活方式——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于船上。

“岂是畸孤人共弃,都缘疏拙分相宜”两句,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明自己并非被社会遗弃的异类,而是因为性格上的疏懒和拙朴,选择了与世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正符合他的个性和喜好。

“漏篷不碍当空挂,短棹何妨近岸移”这两句,通过描述船只的简单结构和操作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适应。即使船只破旧,篷布漏水,也不妨碍其在天空中悬挂;短小的船桨,即使靠近岸边移动,也足以满足航行的需求。这里体现了诗人对物质条件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感。

最后,“佛法也知无用处,从教日炙与风吹”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他认为,佛法虽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并不实用,不如接受自然界的考验,无论是烈日的炙烤还是风雨的吹打,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磨砺。这种豁达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独特领悟,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顺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简朴、自然生活的追求和理解,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乐观态度和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6)

明本(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僧人。俗姓孙,法号智觉,西天目山住持。从小喜欢佛事,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常伴灯诵到深夜。24岁赴天目山,受道于禅宗寺,白天劳作,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遂成高僧。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憩止处曰幻住山房

  • 号:中峰
  • 籍贯: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63—1323

相关古诗词

船居十首(其二)

水光沈碧驾船时,疑是登天不用梯。

鱼影暗随篷影动,雁声遥与橹声齐。

几回待月停梅北,或只和烟系柳西。

万里任教湖海阔,放行收住不曾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船居十首(其三)

人在船中船在水,水无不在放船行。

藕塘狭处抛篙直,荻岸深时打棹横。

千里溪山随指顾,一川风月任逢迎。

普通年外乘芦者,未必曾知有此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船居十首(其四)

一瓶一钵寓轻舟,溪北溪南自去留。

几逐断云藏野壑,或因明月过沧洲。

世波汩汩难同辙,人海滔滔孰共流。

日暮水天同一色,且将移泊古滩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山居十首(其一)

胸中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

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

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閒一个僧。

除此现成公案外,且无佛法继传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