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仪凤

宣城相送思依依,正是红莲菡萏时。

行色迎秋清似画,别情因景化为诗。

人离湖水南边岸,蝉听槐花北向枝。

天子文明是何地,丹霄岐路莫生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在宣城告别时,心中思绪缠绵,正值莲花盛开的季节。
行人的秋日行程如画卷般清新,离别的情感因景色而化作诗篇。
他离开湖畔南岸,蝉鸣声在向北的槐树枝头回荡。
在这文明天子之地,歧路虽多,不必为此疑惑彷徨。

注释

宣城:地名,指宣州。
依依:形容情感缠绵。
红莲菡萏:红色的莲花。
行色:行人的神色或行程。
秋:秋季。
清似画:像画一样清新。
别情:离别之情。
化为诗:转化为诗的形式表达。
湖水南边岸:湖的南岸。
蝉听:蝉鸣声。
槐花北向枝:向北的槐树。
天子文明:指皇帝所在之地,文明象征。
丹霄:红色的天空,比喻高位。
岐路:岔路口,比喻选择。
莫生疑:不要产生疑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送别的画面,诗人以深情婉转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宣城相送思依依"一句点出了主题,宣城作为送别的地點,更增添了离别时的惆怅。紧接着,"正是红莲菡萏时"则烘托出季节的美丽与送别的情境交织,水中的荷花在夏日绽放,象征着纯洁和高贵,也映照出诗人心中的不舍。

"行色迎秋清似画"一句,以鲜明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展开,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凉爽而宁静。"别情因景化为诗"则揭示了诗人的创作动机,表达了通过自然景物来抒发离别之情。

接着,"人离湖水南边岸,蝉听槐花北向枝"两句,更具体地描写了送别的情境。湖水的南岸,是人们告别的地方;而蝉则在槐花茂盛的北向枝头鸣叫,这不仅是对景物的细腻刻画,也隐喻着人们心中的不舍和哀伤。

最后,"天子文明是何地,丹霄岐路莫生疑"两句,通过提及"天子文明"来表达对君主或国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未来道路的信心和坚定。丹霄岐路,是一条通往帝都的道路,这里的"莫生疑"则表明了诗人对于这条道路上的旅程充满期待,没有丝毫疑虑。

总体而言,田锡在这首送别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景物描写,将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致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沉、宁静而又不失豪迈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56)

田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 字:表圣
  • 籍贯: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
  • 生卒年:940~1004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天宁万年禅院

帝里来朝谒,林泉却忆归。

得诗从史阁,扫石向岩扉。

云伴离丹阙,猿窥换紫衣。

天台寿昌寺,山水有光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夏日即事

王师犹未下全吴,何日封章贺献俘。

正是郁蒸生瘴疟,可堪不潦满江湖。

威宣铁轴千艘盛,执撼金陵一垒孤。

羁客无能为筹略,闲消白日覆棋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离怀

离怀如醉复如痴,脉脉无言不展眉。

秋草空牵幽意在,征轩疑有断魂随。

残星更漏门开处,斜月帘栊酒醒时。

此恨谁能解消遣,因题红叶偶成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陈处士

柳闇江亭春正深,黄莺百啭有馀音。

自惭分判颁条政,谁信常怀易俗心。

吟次落花浮砚水,静中飞絮满帘阴。

及瓜即是归丹阙,莫惜时来一访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