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

途穷别则怨,何必天涯去。

共作出门人,不见归乡路。

殷勤执杯酒,怅望送亲故。

月色入閒轩,风声落高树。

云霄望且远,齿发行应暮。

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

君行过洛阳,莫向青山度。

形式: 古风

翻译

当道路尽头分别时,人们会感到怨恨,何必要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呢。
我们一同出门,却看不见彼此回家的路。
我热情地端起酒杯,惆怅地目送亲友离去。
月光洒进静谧的窗棂,风声在高高的树梢落下。
遥望云霄虽然遥远,岁月流逝,想必已是黄昏。
重阳节时,看着菊花哭泣,秋天的露水也让人感伤。
你若经过洛阳,千万不要再往那青山深处行。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端的《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表达了对远行朋友的不舍和对未来美好祝愿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如月色、风声、云霄等,营造出一种离别时的愁苦氛围,同时也透露出对友情深厚的眷恋。

“途穷别则怨,何必天涯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远行的不舍之情,即便是到了世界尽头,也觉得离别太过分。

“共作出门人,不见归乡路。”这里强调了共同踏上离别之路,但却看不到返回故乡的路径,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感。

“殷勤执杯酒,怅望送亲故。”诗人通过举杯畅饮来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和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预感。

“月色入閒轩,风声落高树。”夜晚的月光洒在窗棂上,秋风吹过高大的树木发出了哀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深夜送别的景象,月色和风声都加重了离别时的愁绪。

“云霄望且远,齿发行应暮。”诗人仰望着遥远的云端,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心中的忧伤,这里“齿行”指的是下意识地轻声叹息,表达了内心的沉重。

“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九月时黄花落泪、三季之交白露凝冻,借以抒发对离别之痛苦和哀愁,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尽感伤。

“君行过洛阳,莫向青山度。”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远行朋友的祝福,希望他在经过洛阳城时,不要走向那遥远的青山之处,即不要选择太为艰辛和寂寞的道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景物描写以及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之苦。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其一)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形式: 乐府曲辞

归山招王逵

日长原野静,杖策步幽巘。

雉雊麦苗阴,蝶飞溪草晚。

我生好閒放,此去殊未返。

自是君不来,非关故山远。

形式: 古风 押[阮]韵

白鹭咏

迥起来应近,高飞去自遥。

映林同落雪,拂水状翻潮。

犹有幽人兴,相逢到碧霄。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早春同庾侍郎题青龙上方院

相见惜馀辉,齐行登古寺。

风烟结远恨,山水含芳意。

车马莫前归,留看巢鹤至。

形式: 古风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