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其一)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当水乡的叶子变黄之际,洞庭湖上夜晚霜降来临。
乘船出行听到商人叫卖声,夜晚停泊在枫树林中。
在这儿为你送别,前方道路迷茫如梦境。
不知下次相聚是何时,前行的路上山峦重叠。
巫峡直通湘江口,遥远的距离阻隔着云雾和雨水。
天气放晴时能望见海上的船只,月落时听见渡口的鼓声。
人老了自然多愁善感,水流深难以快速行进。
深夜里唱起一支歌,独自面对汀洲直到白头。

注释

水国:水乡。
叶黄:树叶变黄。
洞庭:洞庭湖。
霜落:霜降。
行舟:乘船。
商估:商人叫卖。
枫林:枫树林。
送君:为你送别。
茫茫:迷茫。
梦间:梦境。
后期:下次相聚。
几日:何时。
多山:山峦重叠。
巫峡:巫峡。
湘浦:湘江口。
迢迢:遥远。
海樯:海上的船只。
津鼓:渡口的鼓声。
人老:人老。
愁:愁感。
水深:水流深。
清宵:深夜。
白首:白头。
汀洲:水边陆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的愁苦情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不忍离去的心情。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这两句开篇就设定了一种秋末冬初的萧瑟气氛,水边的植物已经枯黄,而洞庭湖畔夜晚的寒冷中还伴随着轻霜。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环境描写,也预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行舟之人在夜深人静时分,只能听到远处商贩的声音,而自己则是在一片枫树林中过夜,这种孤独和遥远感,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送别之地,充满了无尽的惆怅和不舍,甚至让人感觉一切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种离别之痛,让人难以置信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这两句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即将面临的长途跋涉和重重障碍,但时间的流逝却是无情的,让人不得不继续前行。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这里描写了自然景观,巫峡到湘江的水路虽然畅通,但是山峦之间却被连绵的云雾和细雨所隔绝,这种景色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忧郁。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当天气放晴时,可以看到远处海拔山峰的轮廓,而夜深人静之际,又能听到河津渡口上船只的鼓声,这些细节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凸显出诗人的孤独和对远方的留恋。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这两句是诗人对人生感慨之语,随着年龄的增长,愁绪也就更多了。而且,就像江河中的水越深,流速反而不容易加快一样,生命的过程也是需要耐心和时间去体会的。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唱出一曲离别之歌,对着那片空旷的河滩,只有自己的一头白发作伴,这是对青春逝去和孤独余生的无声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别之情,以及面对未来的迷茫与不舍。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归山招王逵

日长原野静,杖策步幽巘。

雉雊麦苗阴,蝶飞溪草晚。

我生好閒放,此去殊未返。

自是君不来,非关故山远。

形式: 古风 押[阮]韵

白鹭咏

迥起来应近,高飞去自遥。

映林同落雪,拂水状翻潮。

犹有幽人兴,相逢到碧霄。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早春同庾侍郎题青龙上方院

相见惜馀辉,齐行登古寺。

风烟结远恨,山水含芳意。

车马莫前归,留看巢鹤至。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其二)

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拍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形式: 乐府曲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