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元汴所作的《哭林非斋师师与羊城争立督战三水赴汨罗之召八首》中的第六首。全诗以哀悼和反思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林非斋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首联“非因策雨恤龙乖,欲补天衣经素?”以奇特的比喻开篇,通过“策雨”、“恤龙乖”、“补天衣”等意象,隐喻了林非斋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以及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怀。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与人物品质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评价。
颔联“岂是荷花能作镜,未疑芳草化为荄。”进一步深化了对林非斋形象的描绘。荷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而芳草则代表了生命力与坚韧不拔。这两句诗暗示林非斋不仅品格高洁,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如同荷花与芳草一般,即使面对困难也能保持自我,绽放光芒。
颈联“昌言斩马诚何用,危论烹羊戏似俳。”转而探讨了林非斋在政治舞台上的行为和言论。这里的“昌言”、“斩马”、“危论”、“烹羊”等词,分别指出了林非斋敢于直言、勇于行动、坚持真理、不畏权贵的形象。诗人通过这一联,既赞扬了林非斋的勇气和智慧,也对其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处境表示了同情和理解。
尾联“历叹兴亡千古事,弥深孤愤在予怀。”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千古事”的宏大视角,诗人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中,强调了林非斋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背景下的普遍现象。同时,“孤愤”二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愤慨,反映了对友人离世的悲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林非斋形象的塑造和对历史兴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语言精炼,寓意深远,体现了明代文人诗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