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玉树声沉战舰收,万家冠盖入中州。
秪应江令偏惆怅,头白归来是客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个人的忧郁情绪。"玉树声沉战舰收",设想中的战船收起,玉树般坚固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显示出一种战争结束后的静谧氛围,同时也隐含着胜利者的孤独与悲壮。
"万家冠盖入中州"则描绘了一幅繁华景象,人们纷纷归来,在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生活,万户千门都在这个所谓的“中州”安顿下来。这里的“冠盖”指的是车盖和人的帽子,是古代用来形容人多车辆多的词汇。
接下来的"秪应江令偏惆怅"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无奈与感慨,"秪应"即是依顺的意思,"江令"可能指的是某个关于江河的命令或是某种规定。这里传递出一种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情绪。
最后一句"头白归来是客游"则表达了诗人本身经历了许多磨难,到了晚年才返回故土,头发已经变白,但内心仍然保持着一种游子的孤独感。这里的“客游”不仅指的是物理上的流浪,更深层次上是精神上的漂泊。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一个人的历史意识与个人的情感世界相交织的复杂心境。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钵过丹阳。
十年栖止如何报,好与南谯剩炷香。
宣呼昼入蕊珠宫,玉女窗扉薄雾笼。
待得华胥春梦觉,半竿斜日下厢风。
休公为我设兰汤,方便教人学洗肠。
自觉尘缨顿潇洒,南行不复问沧浪。
无路能酬国士恩,短亭寂寂到黄昏。
回肠一寸危如线,赖得商山未有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