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禅客居山患不深,五峰幽绝杳难寻。
门前流水朝还暮,堂下閒云古复今。
月色有时依宴坐,秋声随处伴讴吟。
期师便作终焉计,忍负平生物外心。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唐询的作品《寄五峰谏长老》,表达了作者对五峰禅寺深山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师的敬仰之情。首句“禅客居山患不深”,描绘了禅者选择远离尘世,深居山中的生活状态,暗示出其对超脱世俗的追求。次句“五峰幽绝杳难寻”,进一步强调了山中环境的清幽与难以寻觅,体现了禅境的深远。
第三句“门前流水朝还暮”,以流水不断比喻禅者的日常生活,平淡而富有禅意,暗示时间的流逝。第四句“堂下閒云古复今”,则以闲云飘荡象征禅者的淡泊心境,古今如一,体现了禅宗的无我境界。
第五、六句“月色有时依宴坐,秋声随处伴讴吟”,通过描绘禅者在月光下静坐冥想,聆听秋声的场景,展现了禅修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两句“期师便作终焉计,忍负平生物外心”,表达了诗人决心追随禅师,将此地作为终老之地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深深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禅者的生活细节,传达出对禅修生活的赞美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不详
寻彻灵潭第五源,旋攀萝茑至山巅。
寒声昔谓来天外,巨壑今知在目前。
峭壁无时长蔽日,重岩不雨亦生烟。
临观已觉尘心尽,更欲凌云访列仙。
溪口相传地最灵,其间风物与人清。
钟声夜到江头尽,云气朝从槛外生。
几副轻绡供画笔,一林脩竹寄閒情。
闭门终日无尘事,卧看南□自晦明。
依山营废壤,结宇跨通沟。
派引平湖远,声分几曲流。
交阴覆脩竹,照影下轻鸥。
此日群贤集,宁疏晋世游。
昔在全吴日,从禽耀甲戈。
百车尝载羽,一目旧张罗。
地变柔桑在,原荒蔓草多。
思人无复见,落日下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