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金陵宗人赋云谷诗

英英天上云,洞洞天下谷。

皎皎谷中人,精神皎如玉。

卷舒一何心,怡悦亦自足。

朝采孕丹砂,夕气被林麓。

岂无茯苓芝,随春入锄斸。

自是长生苗,根本元不俗。

三千年桃花,八千岁椿木。

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高的天空飘着云朵,深深的山谷藏于地下。
明亮的谷中人,精神如玉般纯洁。
他的心境变化无常,内心喜悦自得其乐。
早晨采集丹砂矿石,傍晚的气息弥漫山林。
难道没有茯苓和灵芝,随着春天的到来被挖掘。
这些是长生不老的草药,根源本非平凡。
三千年的桃树,八千岁的椿木,
都不如回家采药,依石而眠,伴云而居。

注释

天上:高高的天空。
洞洞:深深的。
皎皎:明亮的。
怡悦:内心喜悦。
丹砂:矿物,传说中的仙药。
茯苓:一种药用菌。
芝:灵芝,另一种药用菌。
锄斸:挖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天然与宁静并存的画面。开篇即以"英英天上云,洞洞天下谷"勾勒出一片广阔的自然景观,其中"英英"和"洞洞"两词形容云与谷之深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紧接着"皎皎谷中人"则描写了谷中人的清澈与宁静,"精神皎如玉"更是强调了这种宁静中的高洁。

诗人通过"卷舒一何心,怡悦亦自足"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顺应和内心的满足。接下来的"朝采孕丹砂,夕气被林麓"则写出了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同步的生活状态。

在"岂无茯苓芝,随春入锄斸"一句中,诗人通过对药草生长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力与更新的赞美。"自是长生苗,根本元不俗"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命力的恒久和独特。

最后两句"三千年桃花,八千岁椿木。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通过对长寿之物的描写,再次突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超脱世俗、追求永恒的向往。同时,"不如采药归,枕石伴云宿"也表明了诗人更倾心于寻找生命之源和与大自然合一的生活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个人精神追求的寄托。通过对山谷、云天、药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宁静、生命力和永恒价值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二)

迢迢渰水上,有亭曰寒光。

水天散鸥鹭,四望山苍苍。

向来于湖翁,诗词题屋枋。

几思一遨游,岁月飞羽忙。

闻有白龙寺,石塔标铁梁。

老僧颇能吟,年来曾游方。

须乘未归前,秋晴呼野航。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八)

去郭十五里,翼然屏风山。

上有看经院,创始升元间。

山润易生云,竹嫩未作斑。

登高佛阁小,四面青回环。

空门事弥多,永日僧不閒。

归径路委蛇,班荆履孱颜。

信美难久留,道远足力悭。

遥知故山月,问我何时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六)

秋空不肯明,风雨满荒城。

田父遮我说,重九最喜晴。

此日晴色好,大田足西成。

一冬暖如春,絮炭价亦轻。

我虽将去官,于人独无情。

去年冶城叟,采菊餐其英。

今兹隔存殁,使我心怔营。

出门怅谁语,卮酒当自倾。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为韵言志约金溧诸友共赋寄钱唐亲旧(其九)

乔木足秋声,红叶表秋色。

因之念湖山,恨不生羽翼。

形留神已驰,游倦交渐息。

西邻夜砧发,东邻晓机织。

我亦有敝庐,松菊暗荆棘。

北山百年墓,苔竹手所植。

今长尺若干,霜雪颇自力。

西风龙蛇蛰,暗雨山林黑。

东望会言归,免我长相忆。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