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其二)

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

不如闭目坐,丹府夜自暾。

谁知忧患中,方寸寓羲轩。

大雪从压屋,我非儿女萱。平生学踵息,坐觉两?温。

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

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

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

踪迹尚可原,窟穴何足掀。

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景观的诗歌。开篇“铅膏染髭须,旋露霜雪根”描绘出诗人在严寒中年华老去的情形,但他并不悲哀,而是选择了“闭目坐,丹府夜自暾”,通过内心的修炼来温暖自己。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

接着,“谁知忧患中,方寸寓羲轩”显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淡定与自得。这里的“方寸”指的是心灵的所在,而“羲轩”则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府,象征着精神上的自由和飞扬。

“大雪从压屋,我非儿女萱”表明诗人面对自然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而“平生学踵息,坐觉两?温”则透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的领悟,即便是在静坐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温度。

下半首“下马作雪诗,满地鞭箠痕”描写了诗人在大雪之中驻足留连,创作雪诗的情景。这里的“鞭箠痕”则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刻画,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情感寄托。

“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原野时的感慨之情。这里的“黎元”指的是平民百姓,而“悲歌”则是诗人对于世事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道逢射猎子,遥指狐兔奔”这两句通过描写狩猎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灵活动的观察,同时也映射出一种对于生命活力和自由的赞美。

最后,“踪迹尚可原,窟穴何足掀。寄谢李丞相,吾将反丘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朋友李丞相的告别之情。这一段落通过“踪迹”与“窟穴”的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生命活动的自由和尊严,而“吾将反丘园”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归宿与期待。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

昔年尝羡任夫子,卜居新息临淮水。

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

竹陂雁起天为黑,桐柏烟横山半紫。

知君坐受儿女困,悔不先归弄清泚。

尘埃我亦失收身,此行蹭蹬尤可鄙。

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

往虽不及来有年,诏恩倘许归田里。

却下关山入蔡州,为买乌犍三百尾。

形式: 古风

过淮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

暮宿淮南村,已度千山赤。

麇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

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

黄州在何许,想像云梦泽。

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

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

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

相从艰难中,肝肺如铁石。

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形式: 古风

书黁公诗后,并引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

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

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皆云似达摩,只履还西竺。

壁间馀清诗,字势颇拔俗。

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

形式: 古风

游净居寺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