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二首(其二)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

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

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

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太阳升起时,我洗漱整理,步入静修的场所。
内心平静没有杂念,只面对一炉清香。
太阳升高才开始进食,食物虽朴素却非油腻之物。
无论精细还是粗糙,都能满足充实肠胃。
中午摘下头巾和簪子,在窗下的床上休息。
清风吹来,仿佛可以达到羲皇般的逍遥境界。
傍晚拄杖漫步,游走于树林池塘。
有时品一杯茶,有时吟诵一首诗。
日落之后大多不进食,有时只酌一杯酒。
如何度过闲暇的夜晚,一曲《秋霓裳》足以消遣。
一天分为五个时段,作息始终有规律。
自喜年老仍健康,不嫌闲暇中的忙碌。
看待是非始终如一,将个人得失都淡忘。
如果问这是何处,这就是无何有之乡。

注释

日出:太阳升起的时候。
盥栉:洗脸梳头,指洗漱。
道场:修行、静心的地方。
寂然:寂静无声,内心平静。
膏粱:肥肉和精细粮食,象征富贵生活。
燕息:休息,闲居。
羲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伏羲,象征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
引杖:拄杖行走。
杖屦:手杖和鞋子,代指老年人的行走工具。
散步:悠闲地走动。
命觞:吩咐斟酒,饮酒。
闲夜:闲暇的夜晚。
秋霓裳:古代乐曲名,此处指音乐助兴。
作息率有常:作息时间有规律。
自喜:自己感到高兴。
无何乡:虚无缥缈的地方,指诗人内心的宁静世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或僧人的日常生活,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他们内心的平和与自在。诗人首先描述早晨起床后的仪式,包括洗脸、整理衣物、进入道场(可能是佛教的禅房或者道观),整个过程中诗人保持着一种寂然无为的心境,只专注于一炉香。

午后,诗人脱去头巾和簪(古代妇女用的发饰),在窗下小憩,享受清风的抚摸,这种生活让人不禁联想到远古的圣贤。日落时分,诗人携杖散步于林塘之间,或饮茶一盏,或吟诵诗章,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

晚餐简单,不一定每天都吃,而且有时候只喝酒。诗人用“命觞”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夜晚时分,用一曲秋霓裳送走闲适的夜晚,显得心境宁静而超脱。

最后,诗人总结了一天的生活节奏,五个时段都有规律的作息。他们自喜于年老时依然健康,不嫌弃这种平淡中的忙碌。对于世俗的是非评议,诗人选择了遗忘,仿佛在问及此生何处栖息时,他们回答,这里就是“无何乡”。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禅意和生命的智慧,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好诗。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偶作二首(其二)

名无高与卑,未得多健羡。

事无小与大,已得多厌贱。

如此常自苦,反此或自安。

此理知甚易,此道行甚难。

勿信人虚语,君当事上看。

形式: 古风

啄木曲

莫买宝剪刀,虚费千金直。

我有心中愁,知君剪不得。

莫磨解结锥,徒劳人气力。

我有肠中结,知君解不得。

莫染红丝线,徒誇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

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刀不能剪心愁,锥不能解肠结。

线不能穿泪珠,火不能销鬓雪。

不如饮此神圣杯,万念千忧一时歇。

形式: 古风

宿东亭晓兴

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

独抱一张琴,夜入东斋宿。

窗声度残漏,帘影浮初旭。

头痒晓梳多,眼昏春睡足。

负暄檐宇下,散步池塘曲。

南雁去未回,东风来何速。

雪依瓦沟白,草绕墙根绿。

何言万户州,太守常幽独。

形式: 古风

宿荥阳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

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

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

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

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