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乐

夕次泰州郭,朝行上乐里。

密雨洒蒹葭,秋风落菰米。

颇闻承平际,鱼盐贱如水。

箫鼓乐丛祠,讴歌动成市。

中原正格斗,击柝闻四鄙。

官道日榛芜,生人等蝼蚁。

依依烟际舟,两两舟中子。

来往卖鱼虾,出入官军里。

生长离乱间,不识纨与绮。

失喜见王师,被服多华靡。

买物不论钱,仆仆更拜起。

何当罢战伐,万国收戎垒。

山河归带砺,车书复大轨。

有地尽蚕桑,无人不冠履。

腐儒亦何需,归山守松梓。

击壤尽馀年,此乐无穷已。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景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和平与繁荣的深切渴望。

首句“夕次泰州郭,朝行上乐里”描绘了诗人从泰州出发,清晨到达上乐的情景,暗含旅途劳顿之意。接着,“密雨洒蒹葭,秋风落菰米”以自然景象象征社会环境的萧条,暗示战乱导致的粮食短缺和生活困苦。

“颇闻承平际,鱼盐贱如水”一句,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的物价变化,表达了对和平时期的怀念。接下来,“箫鼓乐丛祠,讴歌动成市”描绘了战乱后人们在祠庙中庆祝的场景,虽有欢声笑语,但背后隐藏的是对和平的渴望。

“中原正格斗,击柝闻四鄙”揭示了当时中原地区仍在战火之中,四处都能听到警报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持久。而“官道日榛芜,生人等蝼蚁”则形象地描述了道路荒废、百姓生活艰难的状况。

“依依烟际舟,两两舟中子”描绘了水上交通的场景,孩子们在船上生活,反映出战乱下儿童生活的艰辛。“来往卖鱼虾,出入官军里”则展示了渔民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他们不得不在军队的管制下维持生计。

“生长离乱间,不识纨与绮”表达了孩子们因长期生活在战乱中,未曾见过奢华物品,体现了战乱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影响。“失喜见王师,被服多华靡”描绘了百姓见到军队时的欣喜,以及军队中穿着华丽的士兵,反映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买物不论钱,仆仆更拜起”描述了战乱后经济活动的混乱,人们在交易时不计价格,频繁行礼,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崩溃。“何当罢战伐,万国收戎垒”表达了诗人对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强烈愿望。

“山河归带砺,车书复大轨”预示了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情景,象征着理想的实现。“有地尽蚕桑,无人不冠履”描绘了农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腐儒亦何需,归山守松梓”表达了诗人作为知识分子,面对动荡的社会,选择隐居避世的态度。“击壤尽馀年,此乐无穷已”以古代击壤游戏为喻,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余生中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体现了对平静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时期社会现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繁荣的深切渴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收录诗词(179)

陈基(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寓居吴中凤凰山河阳里(今属张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溍。元末大乱,群雄纷起,割据于吴地的张士诚闻其名,召为江浙右司员外郎,参其军事,张士诚称王,授内史之职,后迁学士院学士。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吴,爱其才,召之参与《元史》的纂修工作,书成后赐金而还,卒于常熟河阳里寓所。能文善书,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张士诚起义军生活。明史有传。著有《夷白斋稿》35卷,内诗1卷,文24卷,又外集诗、文各1卷

  • 字:敬初
  • 籍贯:台州临海(今属浙江)
  • 生卒年:1314-1370

相关古诗词

令丁镇

水路转下乐,远赴令丁镇。

落日淡平芜,荒村带寒燐。

平时富鱼稻,税薄民不困。

莲芡亦时丰,足以禦饥馑。

江湖岁或艰,老弱行蠢蠢。

相携就淮食,不得辞远近。

四野今尽荒,百亩无一垦。

鞠为凫雁区,无复限封畛。

师行辎重随,士饱筋力奋。

经费固有常,变通亦宜论。

吾闻古贤将,羊陆开吴晋。

食足边备多,高标邈千仞。

形式: 古风

述老妪语

岁暮涉淮海,不辞行路难。

从军岂不乐,即事每长叹。

老妪八十馀,日晡未朝餐。

自云遭乱离,零落途路间。岂无子与孙。

充军皆不还。男战陷贼垒,孙存隔河山。

数月无消息,安能顾饥寒。

语毕双泪垂,使我心悲酸。

上天未悔祸,豺虎方搆患。

近闻山东变,世路复多端。

悠悠颠沛人,何时即平安。

形式: 古风

谢村

舟行谢村路,却访义桥营。

妖骨埋荒草,秋风洗复腥。

青山不改色,红树远含情。

当日闻风鹤,俱疑是晋兵。

形式: 五言律诗

塘西

牵舟复摇橹,日出还亭午。

风递五林秋,云挟塘西雨。

盈盈采莲桨,坎坎迎神鼓。

对此欲忘归,停桡更容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