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一和尚影堂

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

身寄虚空如过客,心将生灭是浮云。

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

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

一灯长照恒河沙,双树犹落诸天花。

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

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

今来寂寞无所得,唯共门人泪满衣。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位高僧生活在世间却忘却世俗纷扰,时来时去,谁能真正理解他的心境。
他的身体如同过客般漂泊在虚空中,心灵的起落就像浮云般无常。
那随风飘散的浮云,虽然不再回归,但凄凉的教诲却依然流传。
面对旧地,他哀伤地看着那两棵古树,空荡的殿堂中只剩下一盏孤灯。
那盏灯长久照亮着无数的沙粒,象征着双树上曾经飘落的佛花。
佛花静静地落在寂静的香殿中,古老的苔藓覆盖在幽深的院落。
过去我一心向佛,常能从禅门中听到深刻的教诲和清净的智慧。
如今我孤独寂寞,一无所获,只有与弟子们相对而泣,泪水湿透了衣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禅房,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时间流逝、世事无常以及个人寂寞孤独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一公住世忘世纷”直接点出僧人的超脱态度,他置身于红尘之中,却能保持心灵的清净与淡泊。接下来的“暂来复去谁能分”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慨。

“身寄虚空如过客,心将生灭是浮云。”两句通过比喻,将僧人的身体与心灵比作过客和浮云,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精神追求的脱俗。

“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这里,诗人感慨于时间的流逝,以及佛法的传承与孤独。"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则是对过去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现在孤寂生活的无奈。

“一灯长照恒河沙,双树犹落诸天花。”这两句通过对比,一方面描绘了一灯常燃象征着智慧和真理的永恒不息,另一方面则是双树依旧,暗示了岁月流转与自然界的变迁。

“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诗人描绘了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天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而殿宇和庭院则被苔藓所覆盖,显现出一派荒凉古朴。

“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诗人回忆起往日对佛法的专注与追求,以及与同道之人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

最后,“今来寂寞无所得,唯共门人泪满衣。”则表达了诗人现世的孤独感,他虽然身处僧团,但内心深处仍旧感到失落与悲伤,只有与同伴们共同流下的泪水陪伴。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红尘、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收录诗词(486)

刘长卿(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字:文房
  • 籍贯: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709—789

相关古诗词

严子濑东送马处直归苏

望君舟已远,落日潮未退。

目送沧海帆,人行白云外。

江中远回首,波上生微霭。

秋色姑苏台,寒流子陵濑。

相送苦易散,动别知难会。

从此日相思,空令减衣带。

形式: 古风

严陵钓台送李康成赴江东使

潺湲子陵濑,髣髴如在目。

七里人已非,千年水空绿。

新安江上孤帆远,应逐枫林万馀转。

古台落日共萧条,寒水无波更清浅。

台上渔竿不复持,却令猿鸟向人悲。

滩声山翠至今在,迟尔行舟晚泊时。

形式: 古风

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

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

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

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

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

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

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

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形式: 古风

别李氏女子

念尔嫁犹近,稚年那别亲。

临歧方教诲,所贵和六姻。

俛首戴荆钗,欲拜凄且嚬。

本来儒家子,莫耻梁鸿贫。

汉川若可涉,水清石磷磷。

天涯远乡妇,月下孤舟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