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知有岩前万树桃,未逢摇落思空劳。
年年盛发无人见,三十六溪春水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谷景象,通过对岩前万树桃花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繁盛与宁静。诗人表达了一种独自赏析自然美景,无需他人共享即可感受到心灵的满足和平静。
“知有岩前万树桃,未逢摇落思空劳”两句,诗人通过设想而非亲眼所见来描绘这片桃林,显示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期待。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生机勃勃和纯洁,这里未曾摇落,意味着尚未到达观赏的最佳时刻,但诗人已经充满了期待。
“年年盛发无人见,三十六溪春水高”两句,则是对这片桃林在每个春天都盛开的情况进行描写。即使如此美丽的景致,也往往是在无人的山谷中默默绽放。而“三十六溪春水高”则增加了一种生动的画面感,春水汩汩,溪流激荡,与桃花相映成趣,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观。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独特情怀,以及在面对未知和期待时的心境。
不详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竹西池上有花开,日日幽吟看又回。
心忆郡中萧记室,何时暂别醉乡来。
红映高台绿绕城,城边春草傍墙生。
隋家不向此中尽,汴水应无东去声。
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
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长绕御帘飞。
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
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