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城

红映高台绿绕城,城边春草傍墙生。

隋家不向此中尽,汴水应无东去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翻译

红色映照着高高的平台,绿色环绕着整座城市,
城边的春草沿着城墙生长。

注释

红:红色。
映:照耀。
高台:高耸的平台。
绿:绿色。
绕:环绕。
城:城市。
春草:春天的草。
傍:靠近。
墙:城墙。
隋家:指隋朝。
不向:没有全部。
此中:这里。
尽:耗尽,完毕。
汴水:汴河,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
应:应该。
无:没有。
东去:向东流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通过鲜明的对比色彩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广陵城春天美丽风光的赞美之情。

“红映高台绿绕城”一句,以红和绿两种鲜艳的颜色,勾勒出城市在春日的景致。红色可能指的是繁花盛开或是建筑物的装饰,而绿色则象征着新生和生命力,两个词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城边春草傍墙生”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气息,春草生长于城市的边缘,甚至紧贴着城墙,这种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自然界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

接下来的两句“隋家不向此中尽,汴水应无东去声”则是对历史的回顾。诗人提到隋家,即隋朝,这个朝代曾经繁荣一时,但最终走向了衰落。"不向此中尽"表明诗人认为某些东西在这里没有结束,可能是在暗示隋朝的遗迹或精神仍然留存在广陵城。紧接着,“汴水应无东去声”则是说汴水,它曾经是隋朝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但现在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东去声"指的是过去的繁盛不再。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一首集美丽与沉思于一身的佳作。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长信宫

君恩已尽欲何归,犹有残香在舞衣。

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长绕御帘飞。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东亭柳

拂水斜烟一万条,几随春色倚河桥。

不知别后谁攀折,犹自风流胜舞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萧]韵

代人听琴二首(其一)

抱琴花夜不胜春,独奏相思泪满巾。

第五指中心最恨,数声呜咽为何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代人听琴二首(其二)

湘娥不葬九疑云,楚水连天坐忆君。

惟有啼乌旧名在,忍教呜咽夜长闻。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