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公祠(其二)

十年重过石桥行,松下清流载濯缨。

洞隔烟霞知地远,坛连仙佛信天成。

人如云意俱闲适,山带霜容似瘦生。

步出亭皋便归去,它时林壑又寒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十年后再游石桥边,松树下的清泉洗涤我的帽带。
山洞隐藏在烟霞之后,仿佛知道地势遥远,仙坛相连,仿佛自然天成。
人群如云,心情都悠闲自在,山峦经霜,显得更加清瘦。
走出亭台,我就要离去,将来或许会在深林山谷中再次相约。

注释

十年:过了十年。
石桥:古老的石桥。
松下:松树之下。
清流:清澈的流水。
濯缨:清洗冠带,比喻洗涤心灵。
洞隔:山洞隔绝。
烟霞:云雾缭绕。
地远:地势偏远。
坛连:仙坛相连。
天成:天然形成。
人如云:人群众多。
意俱闲适:心情都轻松愉快。
山带霜:山峰覆盖着霜雪。
瘦生:清瘦的样子。
步出:走出。
亭皋:亭台旁边。
归去:回去。
它时:将来。
寒盟:寒冷的约定,指再次相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重返石桥行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开篇“十年重过石桥行”表明时光流转,不经意间又回到了曾经走过的地方,而“松下清流载濯缨”则将读者带入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清澈的溪水在松树下潺潺流过,溪水中或许有着绊住的马缰,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洞隔烟霞知地远”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山谷的向往,以及通过自然景观感知到的空间距离。紧接着,“坛连仙佛信天成”则是对神圣之所在——寺庙的描写,这里不仅展示了建筑物的壮丽,也传递了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信仰。

“人如云意俱闲适”表达了诗人观察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们仿佛云朵一样悠然自得。接着,“山带霜容似瘦生”则描绘了秋天山峦被白霜覆盖,显得格外清瘦,呈现出一种季节更迭、物是人非的感慨。

最后,“步出亭皋便归去,它时林壑又寒盟”表达了诗人在游览之后选择离开的情景,以及对未来的某种承诺或期许。这里的“它时”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林壑又寒盟”则可能暗示着自然界即将进入更冷的季节,或者是对未来重游之约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游张公祠(其一)

坤灵阑迹汉何时,木石深山圣得知。

大块凿开真境秘,太虚蕴出众峰奇。

攀萝揽秀俯可即,秉烛穷幽远莫窥。

盍遣神龙谨封护,勿容俗子亦游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琼筦顾守示和愚溪诗用韵饯之

鲸浪中间一岛居,往时千虑笑狂愚。

伏波方略今堪拟,渤海声名断与俱。

小丑当从而靡矣,吾民其庶有瘳乎。

双旌整顿双泉了,归佐清朝泽广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登尘表

领略东风一倚阑,凭高便觉小尘寰。

目穷千古关河外,身在半空烟霭间。

二水护城青映带,四山连野翠回环。

英雄易老愁无极,境是人非鹤自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登江陵沙市楚楼

徙倚阑干日未斜,四围不著一山遮。

浪花滚滚翻春雪,烟树霏霏夹暮霞。

壮丽中居荆楚会,风流元向蜀吴誇。

楼头恰称元龙卧,切勿轻嗤作酒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