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明觉大师兼寄郑山人

去去楞伽子,春深道路长。

鸟啼青嶂险,花落紫衣香。

此去非馀事,还归内道场。

凭师将老倒,一向说荥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离开楞伽山的孩子,春天已深路途遥远。
鸟儿在青翠山峰间鸣叫,危险而美丽,花儿落下,紫衣散发着香气。
这次出行并非寻常之事,而是回归内在修行的场所。
拜托师傅,当我年迈时,请讲述你在荥阳的经历。

注释

去去:离开。
楞伽子:楞伽山的孩子,可能指修行者。
春深:春天深入。
道路长:路途遥远。
鸟啼:鸟儿鸣叫。
青嶂:青翠的山峰。
险:危险。
花落:花儿落下。
紫衣:紫色的衣服,可能指僧侣的法衣。
香:香气。
此去:这次出行。
非馀事:并非闲事,指重要的事情。
内道场:内在修行的场所。
凭师:拜托师傅。
将老倒:当(我)年迈。
一向:一直。
说:讲述。
荥阳:地名,在古代中国。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侣(楞伽子)离别的场景,春天深处,道路曲折而长。鸟儿啼叫在险峻的青山之上,而花瓣飘落在紫色的僧衣上散发着淡雅的香气。诗人提到此行并非寻常事务,而是归向内心的道场,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初心的情怀。

接着,诗人凭借师尊将要步入老境,一直谈论着荥阳,这或许暗示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或是对某个特定事物的执念。整首诗通过清新淡雅的语言和意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归于自然的心境,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时间流逝与生命轮回的一丝感慨。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如青嶂与紫衣,春深道路与内道场等,勾勒出僧侣离去时那份超脱尘世的心境。语言简洁而不失深远,体现了唐代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独到造诣。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罗邺赴许昌辟

方得论心又别离,黯然江上步迟迟。

不堪回首崎岖路,正是寒风皴错时。

美似郗超终有日,去依刘表更何疑。

前程不少南飞雁,聊寄新诗慰所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郑侍郎骞赴阙

文章国器尽琅玕,朝骑骎骎岁欲残。

彩笔祗宜天上用,绣衣偏称雪中看。

休惊断雁离三楚,渐入祥烟下七槃。

翰苑旧知凭与说,紫金轮畔寄书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郑阁赴闽辟

便便书腹德无邻,健笔从知又入闽。

鹦鹉才须归紫禁,真珠履不称清贫。

武夷山夹仙霞薄,螺女潭通海树春。

从此应多好消息,莫忘江上一闲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郑准赴举

两河兵火后,西笑见吾曹。

海静三山出,天空一鹗高。

赁居槐拶屋,行卷雪埋袍。

他日如相觅,栽桃近海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