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南徐任游茅山有作

丹阳太守意如何,先谒茅卿始下车。

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馀。

回寻灵药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

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丹阳太守的心情如何呢?他首先拜访茅卿才开始上任。
在经历了三次被贬官后,他全身心投入道教,已经修行了五十多个月。
他在寻找灵药时遇到了仙境般的芝草园,想要借阅珍贵的秘籍。
他无需他人询问仕途的顺利与否,因为上天安排他以官员的身份隐居,接近仙人的居所。

注释

丹阳太守:指丹阳郡的行政长官。
意如何:心情如何,指心态或想法。
茅卿:可能指道教中的神仙或尊贵人物。
下车:古代指官员到任。
展节:显示节操,表达忠诚。
三黜:多次被贬官。
奉道:信奉道教,从事修炼。
五旬馀:五十多个月,指时间长久。
灵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芝圃:仙境般的灵芝生长地。
真关:道教中象征真理或神秘境界的门。
玉书:珍贵的道教典籍。
通塞:仕途的顺利或困难。
天教:天意安排。
吏隐:官员的隐居生活。
仙居:仙人的居所,常指隐居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即将赴任丹阳太守之职,并非漫不经心地对待此次任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踏上这一新的旅程。这可以从“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馀”中看出,诗人在接受任命前曾经历过三次挫折和考验,并且专心致志地学习道术长达五十天之久。

诗中的“回寻灵药逢芝圃”表明诗人渴望获得精神上的滋润和升华,甚至不惜借助神仙之书以求得更高的境界。同时,“不用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仙居”则显示出诗人对于世俗的隔绝和超脱,以及对自然法则与精神世界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和对未来任职的期许,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超凡脱俗的个性。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度麾岭寄莘老

区区随传换冬春,夜半悬崖托此身。

岂慕王尊能许国,直缘毛义欲私亲。

施为已坏生平学,梦想犹归寂寞滨。

风月一歌劳者事,能明吾意可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思王逢原三首(其三)

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

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

中郎旧业无儿付,康子高才有妇同。

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有,欲欢无复似当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思王逢原三首(其一)

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

杞梓豫章蟠绝壑,骐驎騕袅跨浮云。

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

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