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挽词

丹青史笔敢虚张,功德巍然轶汉唐。

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翻译

丹青史笔不敢轻描淡写,功绩高大超越汉唐时代。
五次献上玉璧向天帝致敬,三次在宫殿接受投降的君王。

注释

丹青:绘画和文字记录。
史笔:历史记载。
虚张:随意夸大。
功德:功勋与德行。
巍然:高大雄伟。
轶:超过。
汉唐:汉朝和唐朝。
奠玉:祭祀时献上的玉璧。
五回朝上帝:五次朝拜天帝。
御楼:宫殿。
纳降王:接纳投降的君王。

鉴赏

这首诗是由唐末宋初的文学家李昉所作,名为《永昌陵挽词》。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与功德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帝王陵墓庄严气势的描绘。

首先,“丹青史笔敢虚张”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书写史实的谨慎态度。这里的“丹青”指的是用朱红和靛蓝两种颜色来区分史书中的正文与注释,象征着历史记录的严肃性。而“敢虚张”则强调历史书写不容许有半点虚假之处。

接着,“功德巍然轶汉唐”一句,通过对比盛世(即汉、唐),赞颂了某位帝王的功绩与德行。这里的“轶”字意味着超越,说明这位帝王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历史上公认的两大盛世。

再看“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这些句子描绘了一种仪式性的场景。“奠玉”是古代祭祀时供奉玉器的礼节,显示出对神灵或先人的尊崇。而“五回”则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朝拜程序。"御楼三度纳降王"则形象地展现了帝王在高台(御楼)上多次接受天命,彰显其权威与统治合法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李昉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对永昌陵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德行和帝王权力的深层次反思。

收录诗词(91)

李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后汉乾佑年间(948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效法白居易诗风,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典诰命共三十余年,曾参与编写宋代四大类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 字:明远
  • 籍贯: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
  • 生卒年:925年-996年2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祜公荣归

南望乡闾隔楚云,归心迢递更纷纭。

何因得共飞帆上,细看长江濯锦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退官诗

布裘藜杖鹿胎冠,散率身如不在官。

昼枕静攲无远梦,秋窗闲坐有微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题岱宗无字碑

巨石来从十八盘,离宫复道满千山。

不因封禅穷民力,汉祖何缘便入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又捧新诗见褒陋止睹五章之绮丽如九奏之凄清其末章末句云谁比天人福皆从积善招天人之比固不敢当积善之徵其来有自味嘉言之若是省薄德以何胜仰谢良知谨次来韵以老去心何用为首希垂采览(其三)

老去心何用,虚窗夏景凉。

麦光铺作簟,雪粉煮为浆。

竹径时教扫,蔬畦不使荒。

子孙何所遗,经史在南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