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其三)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黄帽刺船忘岁月,白衣担酒慰鳏孤。

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

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一生漂泊如断线的风筝,对科举考试已无心追求。
戴着黄色斗笠划船度过日夜,白衣买酒去抚慰孤独的人们。
狡猾的猴子因我生病而分给我栗子,水神知道我嘴馋所以送来鲈鱼。
不要在洞庭湖边吟唱悲凉的楚地歌曲,那浩渺的烟波只会让我更加忧愁。

注释

生涯:一生。
似:像。
樯乌:比喻生活动荡不定。
科第:科举考试。
摘颔须:摘下颔须,表示放弃。
黄帽:黄色斗笠。
刺船:划船。
忘岁月:忘记时间。
白衣:白衣人,指诗人自己。
鳏孤:孤独的人。
狙公:猴子的主人。
欺病:趁病。
分栗:分给栗子。
馋:嘴馋。
洞庭:洞庭湖。
楚曲:楚地的歌曲,可能含有哀愁之意。
渺渺:广阔无垠。
愁予:使我感到愁苦。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一位隐者或士人在自然中自在逍遥的情景。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简洁而生动。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这两句通过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界中自由自在地生活状态,没有世俗的牵绊和忧虑。

"黄帽刺船忘岁月,白衣担酒慰鳏孤。" 黄帽与白衣是隐士或游子的常见装扮,刺船则显示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担酒慰问鳏独之人,更显露出诗人的人文关怀。

"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与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也透露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智慧。

"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 最后两句则转而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但这忧愁并非来自外界,而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流露。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自在逍遥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吴中田妇叹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穫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形式: 古风

游道场山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形式: 古风

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

春风欲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

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晞。

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来时宾从非。

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赠孙莘老七绝(其一)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