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场山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形式: 古风

翻译

道场山顶在哪里的山脚,上面直通云峰下面则是幽深山谷。
我从山水洞穴中走出,仍然深深喜爱这座山,看不够它的美景。
沿着陂湖走,白茫茫一片,青山突然蜿蜒如龙蛇般盘旋。
山高无风,松树自行发出声响,我误以为是石头缝隙间的急流声。
山上的僧人不让山泉流出,屋下的清澈池塘映照着瑶席。
台阶前的大树香气直冲云霄,像是月宫仙人亲手栽种的。
出了山回头望去,翠绿的山峦如女子发髻,碧瓦朱栏若隐若现。
在白水田头询问路人,小溪深处隐藏的是哪座山。
高人整夜研读,直到天明,至今山中的鹤还在半夜鸣叫。
如今我放弃学业不再归山,只能对着山中的酒杯空自叹息三次。

注释

道场:指修行或学习的地方。
何山:哪座山。
山麓:山脚。
窟:洞穴。
看不足:看不够。
陂湖:池塘。
白漫漫:白茫茫。
石齿:形容石头缝隙。
惊湍:急流声。
山泉:山涧泉水。
瑶席:华美的竹席。
合抱:两臂围抱的粗大。
香入云:香气直上云霄。
翠云鬟:形容绿色山峦如秀发。
缥缈:隐隐约约。
行路:行人。
高人:德高望重的人。
夜半:半夜。
废学:放弃学业。
空三叹:徒然叹息三次。

鉴赏

在这首诗中,作者苏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用对比和意象的手法表达了他对道场山何山的喜爱之情。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开篇即描绘出道场山何山的壮丽景色,山顶与云端相接,山脚藏匿于深邃的谷地。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彰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畏。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这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虽然来自远方,但对于道场山何山的风光仍然感到不足,这种“不足”的感觉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接下来的几句:“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诗人继续描绘山水之美,用“陂湖”、“青山”、“松自响”等意象塑造了一幅流动的画面,其中“龙蛇盘”则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力量。

至于“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这里诗人转而描写了山中的静谧生活,用“山僧”、“山泉”、“清池”等意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几句:“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诗人在离开山时再次回望那些美好的景色,将它们刻画在心中,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和归宿表示了探寻与疑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场山何山深厚的情感,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向往。这不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展现。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

春风欲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

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晞。

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来时宾从非。

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赠孙莘老七绝(其一)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

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赠孙莘老七绝(其二)

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

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赠孙莘老七绝(其三)

夜来雨洗碧巑岏,浪涌云屯绕郭寒。

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意求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