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

今夕知何夕,此声非恶声。

窗前疑月色,枕上误天明。

未必皆三唱,惟应只四更。

姑苏城外寺,此际已钟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今夜是哪一夜,这声音并非恶意。
窗前我错以为是月光,枕上醒来却误以为天已明。
不一定每夜都要三遍唱,此刻可能只是四更时分。
姑苏城外的寺庙,此刻应该已经响起钟声。

注释

今夕:今晚。
何夕:哪一夜。
非恶声:并非恶意的声音。
窗前:窗户前面。
疑月色:误以为是月光。
枕上:枕头上。
误天明:误以为天亮了。
未必:不一定。
皆:都。
三唱:三遍唱。
只:仅仅。
四更:四更天。
姑苏城外寺:姑苏城外的寺庙。
此际:此时此刻。
已:已经。
钟鸣:钟声响起。

鉴赏

这首诗是《闻鸡》中的片段,其风格典雅,意境幽深。诗人通过对夜晚时分的感慨和窗前月色、枕上天明的迷惘,以及寺钟鸣响的声音,表达了时间流逝和生活节奏的感悟。

“今夕知何夕”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夜晚时间流逝的不确定性,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此声非恶声”指的是寺钟的声音,它不是什么讨厌的声音,而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节奏中的一部分。

“窗前疑月色,枕上误天明”则写出了诗人在夜晚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内心的感受。窗前的月光让人犹豫,不知究竟;而枕上的梦境又让人分不清是白昼还是夜晚,这种迷离感强烈。

“未必皆三唱,惟应只四更”一句中,“三唱”通常指的是鸡鸣三声,但诗人这里表达了对传统时间概念的怀疑。古代以“更”来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但诗人认为可能并非每个晚上都需要等待完整的三唱或是五更。

最后,“姑苏城外寺,此际已钟鸣”则把听者带到了一个具体的环境中——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外的一座寺庙。诗人通过这句,强化了夜晚的宁静和寺钟声响起的情景,使读者仿佛也能听到那清晰的钟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夜晚的静谧图景,更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生活节奏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闻金之一邓牧心叶去文皆羽化山中

独居学道坐枯禅,鹿豕交游七十年。

能以幻躯当雨雪,终无虚腹坐神仙。

平生文字知谁爱,老死山林绝可怜。

他日钱塘耆旧传,三高宜入画图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除夕前一日雪

江城腊尽渐春来,三白呈祥不待催。

和气已知随处满,梅花正用此时开。

寒香冷艳相吞吐,月斧风斤巧剪裁。

布絮寝衣烘未透,炉边酒熟且衔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除夜新居(其三)

茅檐盈尺雪,真是冷官居。

穷巷稀人迹,今朝是岁除。

聒厅无鼓吹,消夜足琴书。

晓冻冰桥滑,邻家借板舆。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除夜新居(其二)

籸盆夹道明,爆竹小儿惊。

但听窗前雪,不知楼上更。

流年双羽急,深夜一鸡鸣。

浅醉和衣睡,明朝要贺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