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与宾客会开元龙兴寺观灯余有故不预中夜登南城

灯引双旌万点红,倾城车马在城东。

使君行乐人人共,倦客安眠夜夜同。

梦想笑谈倾满坐,卧闻歌筦逐春风。

三更试上南楼看,无限繁星十里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灯火引导着两面旗帜,万点红色闪烁,全城的车马都聚集在城东。
官员们的游乐活动众人共享,疲倦的旅人每晚都能安稳入眠。
想象中的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厅堂,躺下时还能听到笙歌随着春风飘荡。
深夜时分,我试着登上南楼眺望,十里范围内满眼都是繁星点点。

注释

灯:灯火。
引:引导。
双旌:两面旗帜。
万点红:无数红色光点。
倾城:全城出动。
车马:车辆和马匹。
城东:城市东部。
使君:官员。
行乐:游乐。
人人共:众人共享。
倦客:疲倦的旅人。
安眠:安稳入睡。
夜夜同:每晚相同。
梦想:想象。
笑谈:欢声笑语。
坐:厅堂。
歌筦:音乐乐器。
逐:追逐。
春风:春风。
三更:深夜。
南楼:南方的楼阁。
无限繁星:无数繁星。
十里中:十里范围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文人苏辙在留守官任上,与宾客们在开元龙兴寺观赏盛大的元宵灯会的情景。首句“灯引双旌万点红”以繁多的灯火引出热闹的场景,犹如万盏红灯照亮夜空,展现出节日的喜庆气氛。次句“倾城车马在城东”进一步强调了观灯人群之众,整个城市仿佛都聚集到了东边。

“使君行乐人人共”一句,点明官员与百姓一同欢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欢乐。接下来,“倦客安眠夜夜同”则转向诗人自己,虽然未能亲自参与,但也能感受到那种夜晚的宁静和人们的共享快乐。

“梦想笑谈倾满坐”描述了人们围坐畅谈,笑声盈溢的欢乐场面,而“卧闻歌筦逐春风”则通过听觉,传达出音乐随风飘荡的美妙意境。最后,诗人深夜登楼,“三更试上南楼看”,只为一睹这十里繁华的星空,表达了他对这场灯会的深深向往和遗憾之余的回味。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宋代元宵节灯会的盛况,以及诗人对这种集体欢乐的共鸣和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留滞高安四年有馀忽得信闻当除官真扬间偶成小诗书于屋壁

数间茅屋久蹉跎,四见秋风入薜萝。

北棹偶然追雁羽,南公谁复伴渔蓑。

三年贾傅惊吾老,九岁刘郎愧尔多。

此去仍家江海上,不妨一叶弄清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病中郭尉见访

偶成三日寒兼热,知是多闻力未全。

却问药王求妙剂,惭非摩诘已虚圆。

劳公强说修行渐,顾我方为病垢缠。

应是床头有新酒,欲邀佳客故留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病后

一经寒热攻骸骨,正似兵戈过室庐。

柱木支撑终未稳,筋皮收拾久犹疏。

芭蕉张王要须朽,云气浮游毕竟虚。

赖有衣中珠尚在,病中点检亦如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病后白发

枯木自少叶,不堪经晓霜。

病添衰发白,梳落细丝长。

筋力从凋朽,肝心罢激昂。

势如秋后雨,一度一凄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