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尚书棣华堂诗韵

自甘颜巷传家学,敢比虞庠觌国光。

幸不北辕求适楚,宁须挟策去游梁。

下承上覆期相庇,蒂固根深会益芳。

吾党未能冥一唯,为裁狂简斐然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我甘愿在陋巷中传承家族学问,敢于与虞庠中的学者相比,追求国家的荣耀。
庆幸没有北行去往楚地求职,宁愿带着书籍去梁地游历以求发展。
期待下辈能承上启下,互相庇护,根基深厚自然会更加芬芳。
我们的同道尚未完全统一思想,我将尽力撰写出狂放而有文采的文章。

注释

自甘:甘愿。
颜巷:陋巷,比喻简朴的生活环境。
虞庠:古代学校名,此处指学者。
觌:相见,此处指追求。
国光:国家的荣耀。
北辕:向北行,比喻求职。
适楚:前往楚地。
挟策:带着书籍。
游梁:游历梁地,寻求发展。
期相庇:期待互相庇护。
蒂固根深:根基深厚。
会益芳:会更加芬芳,比喻成就更大。
吾党:我们这一派。
冥一唯:统一思想。
狂简:狂放简练。
斐然章:有文采的文章。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吴儆所作,名为《和金尚书棣华堂诗韵》。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学术抱负与志向的诗句。

“自甘颜巷传家学”,表明诗人在家庭学问的传承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颜巷可能是指古代圣贤或家族居住之地,传家学则强调了对家族文化和知识的珍视与传承。

“敢比虞庠觌国光”,诗人将自己比作古代的虞庠,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望与担当。虞庠是古代贤明的君主,能带来国之光辉,诗人通过这种比较,展现出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幸不北辕求适楚”,这句话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满足和自信。北辕指的是古代的人们为了追求功名而奔波于外,求适楚则是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地。诗人通过这种说法,反映出自己的淡泊明志。

“宁须挟策去游梁”,这里的“挟策”意味着携带书籍或学问,去游梁则是在旅行中探求知识和文化。诗人表达了对知识探索与个人修养的渴望。

“下承上覆期相庇”,这句话描绘出一种家族或师门之间互相扶持、共同进退的情景。上下相承,覆盖保护,是对家庭和学术传统的尊重与维护。

“蒂固根深会益芳”,这里通过植物的生长比喻个人学问的积累和发展,强调了学问之深厚能带来更多的成果和美好。

“吾党未能冥一唯”,这句话表达出对自己所在团体或家族学术传承尚有不足之感。诗人通过这种说法,表现出一种自我反省与追求完善的态度。

“为裁狂简斐然章”,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学问研究抱有一种谨慎而严肃的态度,要将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精心雕琢,使之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学术传承的尊重、个人学问抱负的展现,以及对于知识探索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不懈追求的学术理想。

收录诗词(94)

吴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备。与兄吴俯讲学授徒,合称“江东二吴”。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调鄞县尉。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安仁县。淳熙元年(1174),通判邕州。淳熙五年(1178),迁知州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以亲老奉祠。淳熙七年(1180),起知泰州,寻复奉祠。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九,谥文肃。张栻称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 字:恭父
  • 籍贯:休宁(今属安徽)
  • 生卒年:jǐng)(1125~1183

相关古诗词

拾梧子

鸡犬三家市,蓬蒿一亩宫。

春盘厌笋蕨,秋子积梧桐。

客梦五年过,文盟千里同。

时清台省贵,衮衮看诸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张丞归平江

来何迟暮去何忙,不道离人欲断肠。

清节如君谁可继,遗风他日愈难忘。

鲈肥酒熟归时好,水绿山青去兴长。

便恐鹓行须簉羽,蓝桥风月两相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洪史君赴阙移节会府

史君文彩汉相如,暂向明时绾左符。

为郡似家身似客,视民如子吏如奴。

鲁公金石光千古,吏部文章妙两都。

戴白垂髫相与语,如公治行向来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宴邕守乐语

驺驭曾鸣帝里珂,一麾出守古牂牁。

龙媒入贡汉天子,铜柱重闻马伏波。

万里争传麒麟像,满城欢唱旧襦歌。

著人茉莉花如雪,不醉花前花奈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