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亭午无公事,垂帘树色间。
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
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
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夏日午后图景。开篇“亭午无公事,垂帘树色间”表达了主人公在一个没有公务繁忙的午后,在一个有着绿荫荫凉的亭子里享受清凉。这里的“无公事”暗示了一种闲适自得的心境,“垂帘”则是为了遮挡炎热的阳光,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接下来的“僧来茶灶动,吏去印床闲”显示了一个宗教与世俗并存的场景。僧人来访,茶灶之上水已沸腾,可见主人对于客人的款待;而“吏去印床闲”则是说官吏不在,公务上的印章暂时搁置,反映出一种工作与休憩交织的生活状态。
诗人随后写道:“傍竹行寻巷,当门立看山。”这里他通过“傍竹行寻巷”表达了对自然亲近的情怀,以及通过幽静的小径去探索和感受周遭环境。紧接着,“当门立看山”则展示了诗人面对大自然时的敬畏之心,无需远行,只在家门前便可仰望那遥远的山峦。
最后两句“吟诗老不倦,未省话官班”表达了诗人的个性和生活态度。即使年岁已高,对于吟咏诗词的热爱依旧不减,这也反映出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执着与热情。而“未省话官班”则是说,尽管已经淡忘了朝堂上的繁文缛节,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夏日午后寻找精神寄托与生活乐趣的情景,是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不详
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声名大震
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
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
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
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
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
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
世上名利牵,涂中意惨然。
到家能几日,为客便经年。
迹似萍随水,情同鹤在田。
何当功业遂,归路下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