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后伏火犹在,先秋蝉已多。
云色日夜白,骄阳能几何。
壤隙漏江海,丝微成网罗。
勿言时不至,但恐岁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忧虑。开篇“后伏火犹在,先秋蝉已多”两句,既写出了夏季余热尚存,但秋天的蝉虫已经出现,这种季节交替的描写,显示出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力的旺盛,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不等人。
“云色日夜白,骄阳能几何”两句,则是从视觉与心理两个层面表达对天气变化的观察。白云如织,日光依旧明媚,但这种宁静平和的外表下,作者却感到了时间无情的推移,骄阳终将西沉,这里所表达的是对美好时光易逝的哀叹。
“壤隙漏江海,丝微成网罗”两句,用了地裂水涌和蛛网细密的意象来形容自然界中事物变化的细微与无常。这些描写既是对自然界观察的深化,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
最后,“勿言时不至,但恐岁蹉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和对未来不可预测的担忧。这里的“勿言时不至”,是在告诫自己或他人不要说现在不是时候,而是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但恐岁蹉跎”则表达了对于年华易逝的恐惧,生怕时间从指间溜走,留下无尽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作者在面对时光流转中的复杂心境。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新月才到地,轻河如泛云。
萤飞高下火,树影参差文。
露簟有微润,清香时暗焚。
夜闲心寂默,洞庭无垢氛。
霁丽床前影,飘萧帘外竹。
簟凉朝睡重,梦觉茶香熟。
亲烹园内葵,凭买家家曲。
酿酒并毓蔬,人来有棋局。
寒竹秋雨重,凌霄晚花落。
低回翠玉梢,散乱栀黄萼。
颜色有殊异,风霜无好恶。
年年百草芳,毕意同萧索。
春非我独春,秋非我独秋。
岂念百草死,但念霜满头。
头白古所同,胡为坐烦忧。
茫茫百年内,处身良未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