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旁□□

降奚能骑射,战马百馀匹。

甲仗明寒川,霜□□□□。

□□煞单于,薄暮红旗出。

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

脱却□□□,□剑沦秋天。

匈奴不敢出,漠北闭甲烟。

形式: 古风

翻译

被征服的外族人擅长骑马射箭,拥有上百匹战马。
铠甲和兵器在寒冷的河川中闪耀,霜冻覆盖着战场。
勇猛的将士准备斩杀匈奴首领,傍晚时分红旗迎风招展。
城墙边的粗犷少年,快马加鞭驰骋。
他们脱下战袍,挥舞长剑,剑光如秋水般凛冽。
匈奴军队不敢应战,北方大漠因此闭塞,战事尘封。

注释

降奚:被征服的外族,这里指匈奴的一部分。
骑射:骑马和射箭的技能。
百馀匹:上百匹。
甲仗:铠甲和武器装备。
明:闪耀,此处指反射光芒。
寒川:寒冷的河流或水域。
煞单于:击败或杀死匈奴的首领单于。
薄暮:傍晚时分。
粗少年:粗犷或勇猛的青年。
骤马:快速驱马。
垂长鞭:挥动长长的马鞭。
脱却:脱下。
□剑:此处原文缺失,应为拔剑或持剑之意。
沦秋天:剑光如同深秋的冷水般清冷。
不敢出:不敢出来应战。
漠北:北方的大漠地区。
闭甲烟:战事结束,铠甲的尘烟也平息了,暗示和平。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边塞之战的英勇景象。开篇“降奚能骑射,战马百馀匹”两句,展示了将军武艺高强和强大的兵力,给人以威武不屈的印象。“甲仗明寒川,霜”以下两句,则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片肃杀之气氛。诗中的“城旁粗少年,骤马垂长鞭”几句,更是将军的英姿飒爽和勇猛果敢形象化地展现了出来。

而接下来的“脱却□□□,□剑沦秋天”则可能是在描绘战后之景,剑光在秋日的阳光下闪耀,显示出战争结束后的那种冷静与坚定。最后两句“匈奴不敢出,漠北闭甲烟”,则是对整个战争结果的一种总结,表明了将军的胜利和对敌人的震慑。

整首诗通过对战场景象的生动描绘,以及对人物英勇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边塞战争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边疆安宁、国力强盛的信息。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城傍曲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

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形式: 古风

洛阳尉刘晏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

良友呼我宿,月明悬天宫。

道安风尘外,洒扫青林中。

削去府县理,豁然神机空。

自从三湘还,始得今夕同。

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

各有四方事,白云处处通。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独游

林卧情每閒,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形式: 古风 押[谏]韵

赠歌者杜氏入道三首(其三)

云髻高梳鬓不分,扫除虚室事元君。

新糊白纸屏风上,尽画蓬莱五色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