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谣(其一)蟠木谣

蟠木蟠木,有似我身。不中乎器,无用于人。

下拥肿而上辚菌,桷不桷兮轮不轮。

天子建明堂兮既非梁栋,诸侯斲大辂兮材又不中。

唯我病夫,或有所用。

用尔为几,承吾臂支吾颐而已矣。

不伤尔性,不枉尔理。尔怏怏为几之外,无所用尔。

尔既不材,吾亦不材,胡为乎人间裴回?

蟠木蟠木,吾与汝归草堂去来。

形式: 古风

翻译

弯曲的树木,就像我的身躯,不能做成器物,对人无用。
底部臃肿而顶部扭曲,不成桷形也不像车轮。
天子建造明堂,我并非栋梁之才,诸侯砍伐大木做车,我又不适合。
只有病弱的我,或许有些用处。
用你来做案几,不过是承载我的手臂和脸颊罢了。
不会伤害你的本性,也不会违背你的纹理。你在案几之外,忧郁无用。
你既然不成材,我也同样不成材,为何要在人间徘徊呢?
弯曲的树木,我和你一起回归草堂吧。

注释

蟠木:指形状曲折不直的树木。
拥肿:形容树木底部粗大、肿胀的样子。
辚菌:形容树木顶部歪斜,不规则的样子。
桷:方形的椽子,这里指成规矩的木材。
轮:车轮,这里指圆润的木材。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斲:砍伐。
大辂:古代天子或诸侯所乘的大车。
病夫:这里指作者自谦,形容自己病弱无用。
几:案几,一种小型的桌子。
颐:脸颊。
怏怏:不高兴,郁闷的样子。
裴回:徘徊,犹豫不决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三谣(其一)蟠木谣》。通过鉴赏,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价值和自我定位的深刻思考。

诗中以蟠木为喻,蟠木因不合乎器用,无用于人,被弃置一旁。诗人巧妙地将自己比作这棵蟠木,通过这种类比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和情感。诗中的“唯我病夫,或有所用”显示了诗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即便是病弱之躯,也或许能找到一丝价值。

而“尔怏怏为几之外,无所用尔”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观,蟠木既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自己也同样感到在人间的角色和价值受到了质疑。诗中的“不伤尔性,不枉尔理”表达了对待物和自我的一种态度,即不违背其本性也不强加于它。

最后,“蟠木蟠木,吾与汝归草堂去来”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和这棵被弃的蟠木共同的命运做出的抉择——回归到自然状态,不再纠缠于世俗的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和自省,诗人展现了对个人价值、社会角色以及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反思。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是一篇抒发个人情怀与哲理思考的佳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

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

时辈六七人,送我出帝城。

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

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

翩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大水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形式: 古风

小台

新树低如帐,小台平似掌。

六尺白藤床,一茎青竹杖。

风飘竹皮落,苔印鹤迹上。

幽境与谁同,闲人自来往。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小台晚坐忆梦得

汲泉洒小台,台上无纤埃。

解带面西坐,轻襟随风开。

晚凉闲兴动,忆同倾一杯。

月明候柴户,藜杖何时来。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