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临清杨可主簿入蜀

脱白去焚黄,遥知祖德光。

墓坟乔木老,襟袖桂枝香。

回见梅含雪,归逢橘饱霜。

子云应有宅,为奠草玄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摆脱世俗的束缚,远离尘嚣的焚烧,遥想祖先的美德光辉照耀。
墓地上的大树已苍老,衣襟和袖口仿佛还残留着桂花的香气。
回望梅花仍带着雪花的洁净,回家时橘子已饱经风霜。
我想子云先生应该也有自己的居所,我要在此为他建一座简朴的草堂以示敬意。

注释

脱白去焚黄:脱白去焚黄:比喻摆脱世俗的束缚,远离尘世的纷扰。
祖德光:祖德光:指祖先的美好品德如同光芒般照耀后人。
墓坟乔木老:墓坟乔木老:形容墓地上的大树已经非常古老,象征时间的流逝。
襟袖桂枝香:襟袖桂枝香:暗示怀念之情,衣襟袖口似乎还留有桂花的香味,象征对先人的思念。
回见梅含雪:回见梅含雪:冬日梅花依然洁白,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
归逢橘饱霜:归逢橘饱霜:回家时看到橘子经受了霜冻,寓意生活的艰辛与收获。
子云应有宅:子云应有宅:指对古人扬雄(字子云)的尊敬,想象他应有的居所。
为奠草玄堂:为奠草玄堂:要为子云建立一座简朴的草堂,以表达敬仰和纪念之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禹偁的作品,名为《送临清杨可主簿入蜀》。从鉴赏角度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的送别诗。

"脱白去焚黄,遥知祖德光。"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杨可主簿入蜀离别之际的感慨。"脱白"指的是秋天枫叶变红,"去焚黄"则是山野里的秋色如火。这些景象通过"遥知祖德光"一句,与祖先的德泽相联系,表明诗人希望杨可主簿能够保持家族的荣耀和美德。

"墓坟乔木老,襟袖桂枝香。"

这里的"墓坟乔木老"描绘了一种岁月沧桑、历经风霜的景象,而"襟袖桂枝香"则是对美好愿望的寄托。在古代文化中,桂树象征着高洁和荣誉,所以这里意味着诗人希望杨可主簿能够保持其高尚品格,并且在仕途上取得成功。

"回见梅含雪,归逢橘饱霜。"

这两句通过对梅花和橘树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代表着坚韧不拔、纯洁高雅,而橘树则象征着富足与繁荣。诗人希望杨可主簿能够在新环境中保持其独立和纯洁的品质,同时也能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子云应有宅,為奠草玄堂。"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居所的美好祝愿。"子云"可能是指杨可主簿的字或号,而"应有宅"则是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为奠草玄堂"中的"玄堂"通常指的是书房或学堂,这里寓意着诗人希望朋友不仅拥有物质上的居所,更能有精神上的栖息之地。

总体来看,王禹偁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展示了他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送南阳李太傅(其一)

两朝黄阁预弥纶,又策春坊第一勋。

僧塔旧题前进士,斋坛新拜上将军。

马衔金勒冲微雪,雁避红旌入断云。

还似徐州张仆射,御诗相送四方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送南阳李太傅(其二)

红旆飘飘夺晓霞,御筵相送出京华。

仲尼俎豆真儒者,郤縠诗书属将家。

腰下已悬如斗印,门前看见筑堤沙。

先朝学士期牵复,待草南阳入相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查校书从事彭门

佐幕徐方鬓未秋,官升芸阁更风流。

姓名旧在莺迁榜,诗什重题燕子楼。

渐有俸钱供药债,应无归梦到渔舟。

公馀时上台头寺,珠履金貂共胜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郝校书从事相州

提笔从戎别帝乡,官清兼领校书郎。

将军幕下红莲媚,诗客袖中丹桂香。

吟倚旌旗春过雨,醉听刁斗夜含霜。

金台莫作多时计,非久应归振鹭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