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慎虚的作品,名为《寄江滨求孟六遗文》。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怀念故人之情,以及对古人遗风的追寻。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眺襄阳城下道路,心中涌现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里的“君”指的是孟六,也就是诗中的故人。通过这一景象,诗人将自己的怀旧之情与对故人的思念紧密相连。
"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古人遗址的向往和探寻。在这里,“偏知”表达了一种特定的了解,即只知道汉水之宽广,而“应与孟家邻”则是说,根据所知,汉水附近应该有故人的居所,这里包含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生活环境的想象和关联。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 这两句似乎是在叙述诗中故人孟六的情况。在古代,“贪”字有时用作“勤勉”的意思,这里可能是说孟六平日勤于行善,但到了最近,却听闻他的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的深情与关切。“相如”指的是古代著名辞赋家司空图,他的作品被称为“遗草”。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向往和探求的愿望,即希望通过询问故人的家人来了解那些已经逝去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也是对孟六一家的关心和慰问。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历史人物的想象以及个人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怀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不详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飞雪伴春还,春庭晓自闲。
虚心应任道,遇赏遂成山。
峰小形全秀,岩虚势莫攀。
以幽能皎洁,谓近可循环。
孤影临冰境,寒光对玉颜。
不随迟日尽,留顾岁华间。
风雨沧洲暮,一帆今始归。
自云发南海,万里速如飞。
初谓落何处,永将无所依。
冥茫渐西见,山色越中微。
谁念去时远,人经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说,忆乡难久违。
纵为鲁连子,山路有柴扉。
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东岭新别处,数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迹,此路还独寻。
幽兴方在往,归怀复为今。
云峰劳前意,湖水成远心。
望望已超越,坐鸣舟中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