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竹

园南旧植千竿绿,高者如墙大如屋。

风狂雨急墙屋翻,干折丛低共倾覆。

忽惊舞罢鸿门会,怒斗纷纷碎苍玉。

复似骊山坠石馀,数百书生葬坑谷。

初疑凤羽堕当空,更讶箨龙身在陆。

翠落琼飞不复完,顿使泥沙污人目。

忆昔新移近水隈,瘦骨棱层不盈束。

晨浇恐被风日燥,晚护幸免霜雪酷。

十年长养成亦艰,一旦摧颓势何速。

我时夜半惊水至,崛起仓皇问僮仆。

彼騃不识人意劳,只顾囊衣与甑粟。

观里桃花何足论,堂前楠树犹堪录。

无家更欲买山林,有径谁当伴松菊。

前轩好竹只数个,颇觉幽怀看未足。

春来拟欲探萌芽,苍苔慎勿迷芳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东阳的《悼竹》描绘了一幅竹子从繁茂到凋零的景象,寓含了对时光流转和世事无常的感慨。首句“园南旧植千竿绿”,写竹子昔日的生机盎然,接着通过“风狂雨急”、“干折丛低”等描绘竹子在风雨中的摧残,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诗人以“鸿门会”、“碎苍玉”、“骊山坠石”等典故,形象地展现了竹子遭遇的毁灭性打击,同时也暗喻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消亡。

竹子由“新移近水隈”的瘦弱幼苗,经过十年精心照料,成长为“长成亦艰”的壮丽景象,然而“一旦摧颓”之速又令人感叹。诗人以个人的夜间惊醒,表达对竹子命运的关切,反映出对世事无常的深深忧虑。他将关注点转向桃花和楠树,暗示即使面临困境,仍有其他事物值得珍惜。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竹子的喜爱和怀念,以及对归隐山林、相伴松菊生活的向往,但现实中却只能独自欣赏前轩的几竿好竹,流露出淡淡的孤寂和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借竹子的命运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左阙雪后古柏下有作

长安城中雨成雪,退食冲寒过东阙。

苍然古柏势横空,数尺盘拿成百折。

玉龙战罢缠碧绡,流涎喷沫疑不飘。

仙人掌上露初冻,五老峰头冰未消。

飞花拂面吹还转,步屧穿林印犹浅。

鹤氅衣轻动欲翻,水精帘重寒初捲。

风骨昂藏夐出尘,俨如佩玉抱长绅。

须知世有后凋质,元是仙家不老身。

形式: 古风

题夏仲照墨竹横卷盖陈缉熙先生故物也

昆山夏老能笔耕,开云种玉看峥嵘。

千条万叶入霄汉,世间草木空有名。

来持琅玕叫阊阖,坐使燕石无光晶。

北人贵竹如贵玉,直以高价酬丹青。

衡开文幅直踰咫,不见枝梢见根柢。

恍疑湘浦推篷行,䬃雨惊飙过双耳。

九疑山高望不极,影落洞庭清彻底。

灵籁时来天乐风,钓竿不动珊瑚水。

珊瑚水冷鱼龙藏,此翁一去魂茫茫。

江山有神故物在,环佩无声凉夜长。

东吴老子图书散,南国诸生思未忘。

重向玉堂修竹谱,须将僵竹记筼筜。

形式: 古风

学士柏

我行树阴日千匝,雨叶风枝自萧䬃。

惟有诸生识我情,傍人不解空嘲狎。

我见先生种树年,我身尚短树及肩。

枝蟠江山地可缩,手干造化天无权。

琼台翠阁何森爽,院柳庭花敢争长。

芘荫长留六月阴,盘回直与孤云上。

材堪五凤难为用,根到九泉终不枉。

零落青袍几故人,琮琤玉佩空遗响。

当时院长文安公,柯亭刘井相西东。

百年遗爱岂独此,此树欲比人中龙。

树犹如此我何似,已愧斑白非儿童。

名收榱桷有先后,寿比金石无终穷。

下堂再拜想颜色,仰面正拂长髯风。

形式: 古风

四禽图(其一)

鸲鹆色不如鹦鹉,强向筵前学人语。

网罗西下陇山空,毛羽虽佳不如汝。

铁衣金觜双雕楹,世间无处无弓缯。

试听内苑笼中语,空诵弥陀六字名。

形式: 古风